年仅38岁,1999年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2012年荣获Nature全球科技界年度十大人物之后,2013年5月成为中科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中最年轻的候选人,今年6月又荣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这便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领军人物,中国和国际上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组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王俊。
据了解,在他的带领下,华大基因这个年轻的团队一直潜心致力于对基因工程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非凡成果,这也使华大基因研究院在世界科研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王俊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SCI期刊共发表论文314余篇,单篇引用次数超过100次以上的论文30余篇,所发论文总引用次数将近35000次。王俊发表C.N.N.S文章113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Nature(包括子刊)、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74篇(包含封面文章11篇)。申请国家、国际发明专利100多项(已授权10项)。
面对这些荣誉,“从未觉得自己成功过。荣誉都是集体给的,庆幸自己能借助华大这个大平台,做了一些顺应社会发展的事情。”王俊总是这样谦虚地说。这样一位青年科学家,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25岁担任科研主管
王俊于1976年生于江苏东台,16岁即以东台总分第三、理科成绩第一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1999年,中国承接了世界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项目,项目麾下集结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并促成了华大机构的诞生。23岁的王俊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承担了中国部分的数据分析工作。
此后15年中,王俊作为华大基因所有重大科研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和核心操作者,完成了诸多项目的部署实施,成为中国“70后”群体中杰出的科技代表人物。2001年,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华大基因开启一项重大科研课题——水稻(籼稻)基因组框架序列图研究。那一年,25岁的王俊,已经担任华大基因生物信息主管。这时王俊得知一个消息:包括美国在内的3家科研机构,正在这项研究上进行急行军。
“如果我们晚一步,研究就将大打折扣。”这促使王俊做出决定:团队吃住在实验室里。两个月后,10月20日,华大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完成水稻(籼稻)基因组的框架序列图。而水稻(籼稻)基因组的框架序列图的顺利完成不仅体现了王俊团队对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的掌握,更对今后的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研制免疫试剂阻断SARS蔓延
如果说水稻(籼稻)基因组的框架序列图的顺利实现是华大技术发展的一个跃进,那么在抵御非典的战役中,华大则第一次走上了战场,为普通民众而战。2003年,非典突然全面爆发。王俊带领团队进行了“非典型性肺炎”早期诊断的科研攻关,96个小时就做出了SARS检测试剂酶联免疫试剂盒,并以最快的速度将30万份试剂盒免费捐赠给全国所有相关医院,帮助阻断SARS的蔓延。同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来访北京华大时,对华大基因在非典期间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想中央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抗病之所需”。
绘出首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
随后几年内,王俊还分别组织实施了家蚕、家猪基因组计划与家鸡多态性图谱计划,开发出解读基因组序列所需的比对、组装和注释在内的软件算法,在多个世界顶尖科技研究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2007年6月至2008年11月,王俊带领华大基因研究员成功绘制出第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又称“炎黄一号”),这也是第一个黄种人、第一个亚洲人的基因图谱。要想了解清楚中国人自己的遗传背景,就必须要测定中国人自己的基因,而炎黄计划则弥补了基因组科学领域的这一空白。
在科研的道路上,王俊和他带领下的华大基因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2009年至2010年,王俊又带领科研团队相继完成了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黄瓜基因组计划和桑蚕基因组重测序计划等一系列项目,同时提出了人类“泛基因组”的概念,对格陵兰约4000年前的古爱斯基摩人基因组进行了测序。2012年3月2日,肿瘤研究上获得突破性进展……
王俊说,如果有一天,中国的14亿老百姓和全世界70多亿人口都能够享受到基因科技带来的生活上的改变,那个时候,才称得上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