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在厦门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的任免决定,北京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担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毕业于北大哲学系的他此前已在燕园度过了26个春秋。
像张彦一样从北大走向各兄弟高校的还有很多人,他们浸润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风,将北大精神带到祖国各处,服务于新一代的有志青年们。
《北大青年》在此做一个盘点,细数建国后曾担任“211工程”院校党政“一把手”的北大学子。
高校“一把手”之“最”
建国后最早出任高校“一把手”的:
许杰,1949年10月担任安徽大学校长。
担任高校“一把手”时间最长的:
程耿东,1995-2005年间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10年。
在北大学习时间最长的:
付贤智,1978-1991年间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学习,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1991-1993年间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共在北大学习15年。2010年至今担任福州大学校长。
任职高校最多的:
江隆基,1957-1958年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1959-1966年任兰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周其凤,2004-2008年任吉林大学校长;2008年-2013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林建华,2010-2013年任重庆大学校长;2013年至今任浙江大学校长。
任职时最年轻的:
宋硕,41岁担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任职时最年长的:
袁宝华,69岁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最多人出任过“一把手”的高校:
除北京大学自身外,北京工业大学先后有李晨、徐伟、宋硕、王守法四位北大出身的“一把手”。
最多人出任过“一把手”的学科:
物理,53人中共有10名从事物理研究的高校“一把手”。
一个人,与一所学校
江隆基:铁骨兰大
2001年,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落成,横贯校区东西的主干道被命名为“隆基大道”,这个名字来自一位北大人,但他的命运已与兰州大学血脉交融。
江隆基,字盘安,陕西西乡人,1925年考入北大。1959年,在“左”的思潮席卷全国的时候,他来到了被人为破坏、教学停滞的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的主要问题不是‘右倾’,而是‘左倾’。”在此判断下,江隆基坚持开展了以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全面整顿工作。从1959年秋季起,各系都有了教学计划,全校88门课程都有了教学大纲;他还为兰大要回了被分出去的学科,留住了险被教育部撤销的地质地理系与放射化学专业。
他开启了兰州大学的黄金时代,却在文革中惨遭批斗,含冤而死。
1966年6月25日上午,中共甘肃省委召开万人大会,宣布“撤销江隆基的党内外一切职务”。当天下午,江隆基去世。
1978年4月,中共甘肃省委为其平反,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
在西北大地上,江隆基将心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化为了兰州大学“勤奋、求实、进取”的校风。
半个世纪过去,伫立在兰州大学逸夫科学馆前的江隆基铜像下,总有着新鲜的花束。一代又一代的兰大人无声地缅怀着他们这位铁骨铮铮的老校长。
潘菽:抱憾南大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潘菽是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在50年代的大学院系调整中,他对南京及华东地区的调整工作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1952年主持院系调整时,受客观条件限制,潘菽不得不将南京大学搬离四牌楼校区(原中央大学校址),将该校区留给了南京工学院(即后来的东南大学)。这件事让他对南大一直怀着愧疚与歉意,他曾对子女坦言,这是他生平办错的第一件大事。
在北大求学时曾师从心理学先驱陈大齐的潘菽一心想发展中国的心理学,当教育部将南京大学心理学系撤消后,作为南大校长和原心理学系主任的他愤懑不甘,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了“对两个教育部的几点批评”的书面发言,却最终无济于事。
此后,潘菽几经沉浮,不改本心。但直到去世,他也没有看到他所奉献一生的心理学在他曾执掌的南京大学恢复,只能抱憾终身。
告慰潘老的是,中国的心理学如他所言,是“砸不烂的”,并且蓬勃发展起来。2008年,停办了50多年的心理学系在南京大学重新开办,潘菽的一个心愿终于在他身后了却。
岳劼恒:坚守西北
1928年,岳劼恒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赴法留学,1936年归国。一年后,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岳劼恒辞去北平研究员的职务,回到陕西老家,成为西安临时大学的一名教授。
从此之后,他就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西安临时大学先后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大学,最后定名为西北大学;而他自己也从一名普通教授,先后成为系主任、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代主任(相当于校长)、副校长,在战火与动荡中守护着这所学校。
在学校公费难以维持生活时,岳劼恒与南京政府教育部据理力争,提高了学生的伙食标准;当绥靖派煽动学生将四川时,岳劼恒挺身而出,抵制了迁校命令;在院系调整时期,岳劼恒为西北大学留住了文、史、财经、地理等专业;在资金匮乏时,他发动学校自力更生,自己制作实验仪器……
岳劼恒将20余年的人生给了西北大学,1961年,积劳成疾的他在西安病逝。岁月与病痛压弯了他的脊背,但在西北大学的学子眼中,他始终是那个挺直的身影。
侯德彭:不懈广西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大学曾有一位名为侯德彭的学生会宣传部部长,与其他人不同,他不是通过考试进入北大,而是作为中直机关的一名干部来到北大深造,那时他才20岁。
几年后,他来到了广西大学。这一次,他仍有与众不同的原因:由于发表右派言论在“反右运动”中被下放南宁。
就在这片湿热的土地上,侯德彭从一名校园工人开始努力,在人才稀缺时站上讲台,成为物理系系主任,担任副校长,最终成为广西大学的校长。
在这番征途上,他一直默默为学校积累教学资源:白天教书,晚上译著;将自己曾经的同学老师一个个请到广西大学作报告;网罗四方人才,创造了一支教学队伍。当上校长后,他将广西大学的师生源源不断地送到国外留学进修,以致被学生尊称为“西大留学之父”。每一个在世界舞台上大展拳脚的西大学生都忘不了这个老校长的苦心与功劳。
王鸿祯:创新地大
1935年,一位前清秀才的孩子同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等名校录取,再三考虑下,他选择了北京大学地质系。这位能人就是后来的中国地质学家王鸿祯。
1980年,为中国科教献身了40余年王鸿祯被任命为武汉地质学院(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区)院长,此时他已是中科院院士,著作等身。
任职后,结合学校的情况,王鸿祯提出了治校治学的九点设想,加强学术委员会的建设,建立了学位委员会,恢复了学报《地球科学》,并担任主编;他还筹划成立了许多重点实验室,争取到了联合国资助项目,给80年代的地大找到了创新之路。
三年后,王鸿祯辞去了院长职务,潜心致力于科学研究与研究生的培养。地质大学在他打下的基础上稳步前进。
附录
建国后北大学子出任“211工程”院校党政“一把手”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以上数据信息来自相关高校主页及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