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APEC的中国记忆停留在本世纪初的2001年,那一年,在上海。这群北大青年当时还年幼,殊不知APEC为何物。
时光荏苒。2014年深秋,银杏的黄、枫叶的红,给北京这座古都增添了缤纷的色彩。APEC如约而至,开启了这群北大青年的奇妙旅程。
共建互联互通,实现亚太梦想
2014年11月,万众瞩目的APEC会议在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会议期间,亚太各国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上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与此同时,来自全市23所高校的两千余名APEC志愿者,以热情真诚的态度和细致入微的服务,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喝彩,成长为“APEC一代”。
从财长会到领导人会议周,从水立方到国家会议中心、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北京大学123名会务志愿者与200名场外志愿者分布于APEC会议的各条战线,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达9588小时,共同助力APEC会议的成功举办。这个秋天,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团队用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理念,用微笑打造最美像素,用奉献描绘青春群像。正是他们的热情参与和真诚付出,为“APEC蓝”做出了最动人的诠释:这是一群穿蓝色冲锋衣的年轻人,他们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他们和北京的蓝天一样温暖明亮。
北大志愿者合影
“A” for Altruism:不求回报的付出
翻开APEC志愿服务培训手册,在扉页上清晰地书写着志愿者的含义: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默默付出,无私奉献”,这是支撑着每一位北大志愿者无私付出的信念。他们用青春的庄严承诺,践行着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
领导人会议周期间,两处会场的新闻中心后勤组或许是体力负担最大、却露脸最少的一群人。在国家会议中心,后勤组组长、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李俊逸的团队待在地下仓库一干就是7、8个小时。他们为各国媒体记者组装了近4000个媒体包,并送到每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手中。在雁栖湖新闻中心,在后勤组组长、教育学院余韧哲的带领下,8名组员扛着水箱、提着暖壶,在各个功能区间往返。“我们都清楚自己工作的分量和身为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因此即便再苦再累,我们也义无反顾。”余韧哲寥寥数语,道出组员们共同的心声。
后勤组志愿者在地下仓库运输物资
中国语言文学系王蕊、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邢思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皓琪是雁栖湖会区酒店接待岗的志愿者,她们的工作就是协助记者们完成入住登记,并为记者们提供翻译、班车等服务。11月10日,已经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的王蕊依然坚持到了11日凌晨3点。“虽然辛苦,但接待服务中的无私付出不正是志愿工作的核心所在吗?我也会感到付出的快乐!” 交了班,她刚刚休息了几个小时,便又回到大部队中,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11月10日晚的水立方,200名志愿者组成的迎宾方阵跟着音乐跳跃,成为夜里一道美丽的风景。“每当透过车窗隐约看到各国元首在向自己挥手时,我都会感到激动,自己一直以来的努力没有白费!”经济学院的吕赫同学感叹道。200名场外志愿者的欢迎在寒冷的11月显得格外热情,温暖了这个秋夜。
北大志愿者接受礼仪培训(新华社记者 李文摄)
“P” for Persistence:永不放弃的坚持
“我们向着一样的方向,一路齐步,跨过荆棘,每一个坚持汇聚在一起,共同出发走到这里。”时间紧、任务重,因为一份虔诚的坚持,北大志愿者走过艰难险阻,走到会议终场。
财长会中,作为北大唯一一位联络官,光华管理学院张苏秦从9月27日起就已开始全面投入到财长会的联络服务当中。“我们没有明确的工作时间,自会期开始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可能需要进入工作状态。”在近一个月24小时待命的工作压力下,张苏秦充满了工作热情。“若不为利剑,但愿为盔甲”,坚定的语气透露出她作为一个志愿者的坚持。
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志愿者钱霁巍几乎每天12小时都坚守在国家会议中心的新闻发布岗上。“最多的一天有九场发布会,我们小组从上午六点半出发到达会场后就着手准备,一直到下午三点半才吃上午饭。虽然菜已经凉了,但和大家一起坚持的记忆却十分温暖。” 钱霁巍微笑着说道。
在国家会议中心最后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中,新闻中心综合服务台组长、外国语学院李笑薇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服务台夜里可以轮岗休息一个半小时,因为天冷,我们拿两张桌布当被子,睡在地毯上。服务台在大堂,凌晨只有一两度,大家都冷得直哆嗦。尽管如此,大家还是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为各国媒体提供耐心真诚的服务。”李笑薇骄傲而自豪地说。
国家会议中心志愿者合影
而在水立方,每一次全市合练志愿者们都要候场5个小时才能开始真正的演练。法学院的戴月同学身患肺炎还坚持排练,她说:“其实不止是我,场地没有供暖设备,大家都很辛苦。但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自己是在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无论再苦再累,都要努力坚持!”
水立方场外迎宾志愿者合影
“E” for Earnest:处处留心的专注
岗位虽小,职责巨大。APEC志愿服务对每一个志愿者的最大要求,就是处处留心的专注与细致。岗位上琐碎的事情太多,志愿者们必须时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正是对每一个小细节的专注,共筑了APEC的宏伟高楼。
APEC财长会的志愿者、经济学院张一凡和政府管理学院施晓铭负责为会议准备重要材料,一旦发现错误要及时处理,正是无比用心的细致与专注,让志愿者们在成百上千份文件的核对过程中无一差错。“文印中心的工作给我带来了满满的成就感,我们亲手打印出的文件被送到了每一位与会代表手中,这让我得到了充足的参与感。”张一凡自豪地说道。
文印组志愿者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将每一个工作细节细化到极致,符合APEC会议的高规格和高要求。”这是基础医学院陈晓丹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她参与了APEC水立方晚宴存衣组的工作,为各国嘉宾提供存衣服务。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涉及到很多细节,充分诠释了专注的重要性。“水立方的存衣工作比较单一,但岗位上的每个人都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不显眼却不可缺。”陈晓丹的回答质朴而坚定。
在北大的志愿者中,证件组的5名志愿者大概可以称得上“资格最老”:从十月中旬起,他们的志愿服务持续近一个月。工作关乎每一位记者的证件,所以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一丝不苟,出不得一点差错。“每当我们熟练地背出前来领证的记者的信息时,真的觉得自己施了最棒的‘魔法’”,政府管理学院的蒋佩雯兴奋地说道。据统计,APEC领导人会议周前期,证件组的志愿者们顺利完成了4000余名中外记者的注册与证件发放工作。
证件组志愿者
在服务之余,志愿者们同样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国家会议中心的志愿者主动编写了工作指南,以供后来志愿者参考。雁栖湖志愿者、外国语学院周诗雨精心整理了雁栖湖新闻中心中英文双语指南,让志愿者们提前了解服务区域和岗位要求,这份指南受到雁栖湖志愿者指挥部的高度肯定,并收录进志愿者手册中……这些倾心的专注,是APEC期间的点滴感动,更是北大人敢于担当的生动写照。
“C” for Calefaction:团结友爱的温暖
志愿服务期间,志愿者之间友爱互助、团结一致的温暖让彼此在辛苦的工作中倍感舒心,而校领导与上级单位的亲切关怀,更是为每一位志愿者留下了一抹温馨的青春亮色。
11月5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叶静漪,校团委书记阮草、副书记张莉鑫等一行在北京团市委副书记杨海滨,大学部部长张秀峰、副部长佟立成的陪同下前往国家会议中心,慰问了正在工作的志愿者们。叶静漪对志愿者们的踏实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勉励志愿者们充分发扬北大的优良传统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将北大志愿者的名片展现给世界各国的友人。叶静漪题词“志愿服务盛会,微笑走向世界”,对志愿者们的工作寄予美好祝愿。而雁栖湖的志愿者在奔赴各自岗位之前,都收到了学校准备的一份“关怀礼包”,饱含着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志愿者的关爱。
组委会也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志愿者。11月8日下午,每一位志愿者都惊喜地收到了来自组委会的慰问信和纪念品,精心准备的礼物让志愿者们备感温暖;组委会还为11月过生日的志愿者们举办了集体生日会。这些举措温暖了志愿者们的心,也激励着他们勇敢前行。
集体生日会
志愿者之间的相互支持也成为彼此温暖的记忆。领导人会议周前期,国家会议中心后勤组任务繁重,5名雁栖湖新闻中心志愿者自发上岗帮忙,而其他岗位上正在轮班休息的同学闻讯也前来支援,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让每一位志愿者都切实体会到团队的力量。这种力量,一直鼓励着所有北大志愿者坚持到工作的最后一刻。
2014年11月,北京,秋高气爽,云淡风轻。从未名湖的湖光塔影,到水立方、雁栖湖的风云际会,从燕园草木的古朴葱茏,到国家会议中心的恢弘壮丽,北大学子走向APEC志愿工作的最前线,真诚参与、无私付出,为这个举世瞩目的盛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将新时期北大青年的精神风貌展现在世界面前。
这个秋天,见证了新一代北大人的担当与成长。北大青年将百年精神融汇在志愿服务的举手投足之间,将青春之梦融入实现家国梦的洪流之中。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北京大学因这一群无私奉献的青年而倍感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