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北京大学西葡语系教授赵振江:笔端文字为使者,诗句行间见情怀

来源:北京大学公众微信平台 时间:2014-11-14

赵振江老师的翻译作品——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埃尔南德斯的《人民的风》在今年九月中的“鲁迅文学奖”评选中以最高得票获得翻译奖。授奖词中说“译者传达了诗人的激情和怀想,做到了形似和神似的平衡。……比较成功地在意境和韵律上予以适当体现。”赵老师同时从事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半个世纪,获得了国内外许多荣誉。

赵振江01

然而,采访当天,记者一到民主楼下,首先映入眼帘的还是老人那辆老式的自行车,老人健硕的身体和爽朗的谈笑使人忘记彼此之间相隔的半个世纪。

问:赵老师,您的文学译作《人民的风》在今年9月刚刚获得了鲁迅文学翻译奖。这部译作是您在什么时候完成的?您如何看待这部作品?

答:这部作品是在2010年的时候完成的。当时主要是为了纪念西班牙诗人埃尔南德斯的百年诞辰,他是1910年出生的,是西班牙诗坛1936一代的代表人物。我对这部译作,其实不太满意,因为时间比较仓促。当时埃尔南德斯基金会不肯赠予版权,而出版社又不愿购买,拖到当年十月份,由北京塞万提斯学院代买了版权,这才算尘埃落定,但翻译的时间已经很紧张了。但我是很喜欢诗集本身的,《人民的风》。这是一部反法西斯诗选,诗人“德艺双馨”。

赵振江02

问:1998年西班牙国王授予您伊莎贝尔女王勋章,因为您把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翻译成西班牙文,让伊利亚特半岛的读者领略到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堪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但是可想而知,其间会遇到种种困难,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翻译这部作品时的故事吗?

答:说实话,我不是一个专职的翻译家。平时在学校教书,还是以教学为主,只能说是翻译与教学相结合,而且我一般只做汉译西。这一次是怎么回事儿呢?1987年,外文局想出版西班牙语版《红楼梦》,他们已有一个从英语转译的西班牙文初稿。为了扩大销售,他们决定与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合作出版。格拉纳达大学出版社拿到译稿后,不愿意出版,因为这不是从中文直接翻译的。于是就到我国驻西班牙使馆文化处,请他们推荐一位西班牙文学者去校订这部译文。时任文化参赞的张治亚先生便推荐了我。

至于张参赞为什么推荐我,这也是有故事的。上大学时,我就喜欢阿根廷的高乔人史诗《马丁菲耶罗》,在后来的六七年里,日积月累,包括去墨西哥进修(的两年),终于将它译成了汉语。1984年,是史诗作者的诞辰150周年,阿根廷要展览各种语言的《马丁菲耶罗》,这个中译本受到了阿根廷人的称赞。当时,张治亚先生是我国驻阿使馆的文化参赞。由于这个背景,当格拉纳达大学秘书长向他咨询时,他便推荐了我。其实,当时他和我并没有什么交往。

赵振江03

问:在对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的翻译工作中,您一定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吧?那又是什么在激励着您来做好这件事情的呢?

答: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的确有很多困难。为了此事,我先前后在西班牙工作了差不多四年。在这四年当中,我几乎没有旅行,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放暑假了,我住的大学招待所(一座美丽的花园别墅),没有任何人了,他们就给我配了一把大门钥匙。食堂关门了,我就自己出去买些面包和火腿(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火腿是很有名的)。顺便说一句,我还得给一窝猫咪(一只母猫和六只小猫)买一份。食堂关门了,它们也没的吃了,于是我就每天都一起用餐。

翻译的难点很多,但最大的难点是书中的诗词歌赋和楹联匾额。为了保证译诗的忠实,首先由我做两种形式的翻译。一种是不管西语的语法结构,逐字硬译,“对号入座”,并标出如何发音。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与我合作的西班牙诗人对原文的“本来面目”(包括韵律)有个总体印象,并了解每句诗包含的内容。另一种则是按照西班牙语的语法规范所做的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我的合作者在这两种翻译的基础上加工,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西班牙语诗歌。他修改之后再交给我审定。经讨论,我们两人的意见一致后,再把稿子交给几位诗人朋友传阅,请他们提出意见并帮助修改。从这个过程,大致不难看出,诗歌翻译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赵振江04

问:有的老师说我们现在看得书少了,阅读的目的性也越来越狭隘。您多年从事拉美文学的研究和教学,从您个人的阅读体验出发,您觉得读书对大家,尤其是对北大学子的普遍意义主要在哪里?

答:读书是我们每个人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现在社会上的诱惑太多,有些同学多少有些坐不住,静不下心来,有些浮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学术前辈们说得好: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字空。闻一多先生的诗句也说“不问收获,只求耕耘”。我相信,真正有志于做学问的人,肯定还是耐得住寂寞的。当然,读书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且也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还要勤于思考,学以致用。否则,书读得再多,也不一定收到预期的效果。

问:您是我们的老前辈,作为西语系的创始者看着它一点点发展壮大,也看着一批批北大学子在这个园子里进进出出。在时间流逝里,您怎么看待这个院子里的变化?

答:要说变化的话,我觉得,这几年来,学校里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活动的空间相对变得狭小,希望学校有更加科学的规划,更加有利于可持续的发展。规划要经过科学论证,不能火烧眉毛——只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