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以一棵小草的力量,做北大精神延续传承的使者——北大经院校友鱼建光访谈

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时间:2014-11-14

编者按:深秋了,北京的天渐渐为秋叶的金黄与橘红所迷醉。一个阳光挺好的上午,听说从事文化资本的鱼建光师兄来到了北京,为就这个新产业资本的运作与前景,更为了探究鱼师兄从文化人到金融界,从金融到政府,又从政府到艺术、文化业,这样充满故事的人,我们前去师兄下榻的宾馆进行专程探访,希望在与师兄的交流中,感受一个79级北大学子与国家改革发展相随30多年的心路历程,感受北大人的社会情怀与那代人特有的理想主义!

以下是和师兄访谈的记录。

(一)回忆往昔

仔细算算,从我第一次走进北大校园算起到今天已经有35年了,可是这一切好像都还在昨天。我是79年进入经济系的,那时候还没有经济学院,79级也是新三届的新生力量。我当时进北大时15岁,是我们班最小的学生。那时经济系系主任是陈岱孙先生,当时厉以宁老师还只是讲师。当时77、78级学长,还有我们班的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同学,他们这些人有些是老三届过来的,有一些人有多年的在社会实践的经验,这些老大哥大姐们整体对社会有一种责任感,他们的希望把个人的理想通过学习付诸于、服务于社会、祖国的理念非常强烈,这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触动,这也是我感受最深的方面。那时候学校的整体风气积极向上,同学们刻苦努力,真是值得我们留恋。

那时记得我们很多一些优秀的学长,特别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像胡代光,张友仁,厉以宁等等,这些导师对我们影响都很大。他们的精神风貌,为人师表,谆谆教导,很值得我们学习。

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开始觉得,自己要当一名真正北大人,尽管我是一棵小草,但内心之中一直抱着一种理想和责任感。小草也可以发挥小草的作用。不能因为你是小草而放弃,我们也要向大树努力,当然了,很多事情不是你个人所有为的,很多是客观环境和条件造就的。

(二)工作的感悟

在我内心,还有值得我去回忆珍惜的,就是我的经历比较丰富。这是因为我一直有一种挑战的想法,觉得世界很大,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间都很短,每个人都不可能万寿无疆,都是匆匆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应该多探索、多服务于这个世界,有可能的前提下,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目前来讲我只能说还在探索之中,还在路上,不断寻求自己觉得可以、值得去做的事儿。

我的经历是很丰富的。我在出版社工作过,再之后,我92年到交通银行,参与组建交通银行总行,当时戴相龙任总经理(当时还不叫行长),上海人民银行的李祥瑞当理事长,我们筹建交通银行。后来的一系列过程我都参与了,包括交通银行的总行的构建以及法人的建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97年我又参与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大区行。当时需要商业银行工作过的人,就把我调过去参加人民银行大区行的筹建。筹建结束以后,国家整体货币政策的思路,包括微观经济的基底,基本都理清了。我还参加了上海融资中心的改革、区域货币政策的制定、人民银行大区行的管理体制的完善。

我在人民银行工作了三年,然后到浙江,浙江衢州、金华、丽水,去调研、巡视,我是调研巡视小组的负责人。期间赶上国家第一次处以上领导干部考试,当时也没什么崇高理想,只是想做点事。我认为货币政策必须要跟实际结合,要跟国民经济的运行,包括地方政府的发展,也包括正在进行国有企业改制。经过三个月考试,果然不出意料,我通过了,并被派到上海市虹口区,当计委副主任。虽然是做副主任,但事务总体是我负责的,因为主任是当时的虹口区区长兼职的。我主要搞虹口区的整体建设,包括国民经济改革法杖,包括国企改革,当时也兼任统计局、物价局、招商局局长。

我在虹口做的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在制定虹口区“十五”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确定了北外滩国家航运中心建设的战略。上海是“四大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外贸中心。这是上海市的国家战略。后来国家就正式确定北外滩作为国家航运中心的战略地位。我从一个区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然后又到上海市规划,然后升格为国家规划,那整个虹口区的经济地位就上升了。因此,我认为我主持上海市虹口区的经济发展规划,所带来的成绩还是值得我记住的。

后来我就把发改委的工作辞掉了,接受了朋友的邀请,参与组建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我在太保待的时间比较长,是十年,分“三三三”。三年参与集团的组建,实现产寿险分业,组建了我们的集团公司下面的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我是集团里负责公司改革、发展、规划,以及产寿险分业的主要工作,待了将近三年左右。当时由于人手有限,我亲自上阵,所有太保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以及公司的管理、战略规划,董事会的运行、总经理室的运行,都是我一手起草的,那是非常非常辛苦的。这对于我一个过去的发改委主任,手下有好几个科呢,到太保那边亲自上阵,现学打字,也没有秘书,出党报、跑邮局之类的都是亲自来。按着道理,一个全国性的公司不应该是这样的。当时我刚去的时候,太平洋保险公司是属于交通银行的,后来分出来的,专门重新组建的。最初的时候只有56个亿,今天的整体业务量,在集团上市以后,有3900多个亿,你想想看呐,当初我们总利润也就十来个亿,现在每年有300多个亿。所以发展速度非常快。

三年组建好了之后,就是中间三年。集团安排我到安徽省分公司去主持工作,我就在合肥待了三年,那也是非常辛苦的。我刚去的时候,安徽省17的地市只铺设了10个地市的子公司,后来我又加了三个:宣城、马鞍山、铜陵,这三个子公司由我去组建,组建完了我又抓业务。安徽省搞三年业务,第一年我们有三个亿,第二年15个亿,第三年二十几个亿,发展速度很快。

当时领导感觉我干得不错,也看到我比较辛苦,加上我也累得生病了,一段时间后就提拔我主管集团的战略规划部。接下来三年我又做了太保整体上市,我就不详细说了,也非常艰难。其中一年到韩国三星集团公司,我当首席营销官和首席风控官。上市结束以后整个上海市国家的文化体制改革开始,在那个中间我还到了天安保险。当时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来请我去做财产险,想想继续待在太保没什么挑战,我便答应了下来,两年内完成了财产险资金运作、干部考核、机构管理、战略规划以及天安人寿的筹建。

(三)投身文化产业,服务社会

那个时候刚好文化体制改革,原先我新闻出版界的一些老朋友都是一方大吏啦,都是集团董事长,他们说:“建光啊,帮个忙啦,我们文化体制改革啦,能不能帮我们也上市啊”,我觉得这个也可以,我觉得我内心的文化情结还在,其实尽管离开文化单位,新闻出版单位二十来年,但总的来讲呢,情节呢还是文化人,经常看书家里书多得不得了。

我就回到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去文艺出版集团当战略总监兼集团的规划部主任,又负责组建上海的朵云轩。做了三年集团的掌门人,我把朵云轩整个的产业链理顺了,把朵云轩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起来了,推进了朵云轩上市。

后来上海市文化基金组建,让我去筹建,我觉得挺好就是搞文化产业基金啊,我就正式筹建上海文化产业基金。我们这个公司成立也就是两年多一点,发展非常好,已经有好几个项目已经推出了,回报率也很高。我现在投资的有几个两三年就可以上市推出的,都是国内顶级的一些文化传媒企业集团,到目前来说用处不错。产业投资的核心布局主要还是以文化产业资本为核心,发展目前还是比较良好,但是文化产业整体还面临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全部产业向互联网、向新媒体转型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文化产业投资是一门严肃的新型的投资课题,因为文化产业具有精神、物质双重属性。文化是精神属性,产业是物质属性,跟制造业是不一样的。所以从大文化来讲,制造业的一些专利也属于文化。那么采取狭义的来讲,文化产业就是一个精神领域的产业运作。最近习近平也开了文艺座谈会时也说文艺的核心是为大众服务,文化产业的核心是为全民族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服务的,这与一般其他产业的使命感是不一样的,刚好我们作为北大人赶上了这个时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所以最近呢我们和中央电视台组建了中视新科文化投资管理公司,这个布局着重于国内和海外联动,像跟国际上的一些大的文化主体进行合作,把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目前现在已经在布局了。我的目的是想把中华文化走出去。所以我在布局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但这个都是手段,目前来讲,就是这样,总的来讲且行且珍惜吧,一步一个脚印吧,我们总的来讲还是一步步过来了。

你说有什么远大理想,没什么远大理想,就是做一个有责任的文化投资者,这也是我们队对得起母校,对得起北大。我们是北大精神的延续、传播、承接的使者。我们那一届也仅仅是学生,出来以后在社会再学习,不要给我们母校丢脸。母校在我心目之中时非常崇高的,神圣的。我们至今还是一个学子,还带有学子的情怀。

校友鱼建光简介:

鱼建光,浙江省宁波市鄞县人,北京大学经济系1979级本科生,金融、投资专业研究生。现任上海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中广国际传媒副董事长,中国中央电视台新科动漫频道战略总监,上海金融学院客座教授,上海经济学会、金融学会、钱币学会理事,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