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高玉,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通过中华骨髓库成功捐赠造血干细胞的在读学生,也是中华骨髓库北京市库第170例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她说自己是个“懒人”,喜欢校园的纯粹,热爱在泥土追寻人类的秘密,做一个静默的发现者;她嘲笑自己的“胆怯”,面对险峻也会退缩,却为了一声陌生的呼救甘冒风险,成为一个生命的拯救者。她不声不响,不言不语,从容写下“勇气”二字,用笔画间的力量温暖真情人间。
求学九载只“暗香”
文科出身的高玉,却总是带着眼镜坐在显微镜前。与其它基础科学研究类似,植物考古需要获取庞大的基础数据。大量有关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人类文化发展历程的信息,就沉睡在地平面以下的泥土里。而这些信息的获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住工地,下探方,采样本,做浮选。浮选土样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长时间弯腰并将手浸在泥水里,一天下来,常常会令人腰酸背痛。但是高玉从没叫过苦,甚至是在寒冷的天气里,洗土用的水冰冷刺骨,她也从不逃避。她醉心于此,并把与老师和同学在一起的经历看作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在植物考古实验室
学习之余,高玉长期担任学院学生办公室助理,并任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和12级博士班班长,一直在默默地做着最日常最琐碎的小事,沉静不扬。其实高玉并不希望受到太多的关注,在北大这样人才济济的顶尖学府里,她只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做一名合格的北大人,仅此而已。然而,一次默默助人的尝试,却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个沉静女生的热心肠。
馨香一脉梅燃雪
2012年下半年,一个意外来电使高玉平静的生活荡开了涟漪。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的工作人员告诉她,她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并征询捐献意见。高玉已经不记得接到电话的具体日期,但她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感受——兴奋、幸运还有一点儿紧张,因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配型成功率仅有十万分之一,她从没想到自己可以成为其中幸运的一员。
据中华骨髓库统计,在与患者配型相合的志愿者中,有20%的人没有完成捐赠,大家给出的理由常常是“父母不同意”、“儿女不同意”,甚至是“丈母娘不同意”、“领导不同意”。与所有捐赠者面临的情况一样,高玉身边的很多朋友和家人对捐赠持谨慎和怀疑态度,虽然大家并不拒绝给陌生人献出爱心,但是对捐赠的安全性没有把握。
面对这种没有把握的感觉,高玉如同站在独木桥前,需要作出“进”或“退”的选择。她没有胆怯也没有退缩。
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出于对女儿的挚爱,父母并不愿意高玉去冒哪怕一丁点儿的风险。这不是自私,只是为人父母的本能。高玉也出于对父母的考虑,向家里隐瞒了自己的善举,包括高分配率配型测试、体检和正式采集。高玉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不仅瞒过了家乡的父母,就连好多老师同学也是在看到相关的报道之后,才又重新认识了身边的这位姑娘。
一个弱小又低调的姑娘,在捐赠造血干细胞这件事上却无比的勇敢和坚定。她的这种勇敢和善心并非逞一时之勇,此前她认真学习了骨髓捐献的知识,并在确保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况下,热血赠他人。
高玉需要为一个体重超过自己二十多公斤的受捐者提供造血干细胞,这就要求从她身体里循环出更多的血量以供分离。第一天的采集进行得并不顺利,如何找到适合的血管为平时就很瘦弱的她采血,着实难到了海军总医院的护士和医生。数次尝试之后,医生才勉强在脚踝处刺入针头。最后的三个小时,由于采出血量不足,离心机频频报警,每一次报警,医生护士都为她捏一把冷汗。采血当天中午,高玉未进食,身体状态已经相当疲惫,不得已,医生中断了采集。这时距离开始采血已经过去了整整六个小时。第二天,高玉不得不又一次经历整个采血过程,两天一共耗时十个小时,体外循环了一万八千多毫升的血量,几近于人体血液总量的四五倍。
高玉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受捐者是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男孩儿。还没有来得及绽放的花朵,不应该在它最绚烂的时刻凋落。采血后,高玉收到了受捐者父母写给她的一封感谢信,信中写到“在生命面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任何表达都是渺小的……我们将以虔诚的心将您的爱心传递转化,去帮助他人,让重生的生命更有意义”。高玉说,捐献的过程确实很辛苦,不过看到这个,感觉值了。
捐献造血干细胞
愿乞东风助春芳
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义举,高玉始终觉得,这仅是她生命中最幸运的事之一,并不能作为其个人的荣耀。配型成功确实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不过这也是必然之中的偶然。在这偶然的背后是她所从事的大量的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
进校伊始,高玉就成为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就读期间还参加过北京大学教育知行社,是北京真爱教育服务机构的志愿者。2008年至今,她坚持每年进行无偿献血。2008年11月,高玉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与当时所有入库的志愿者一样,希望有一天可以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一个即将逝去的鲜活生命。现在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从留取血样到正式采集,她等了五年。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枯竭。这句话从高中起就一直深深印刻在高玉的心里。在北大求学的九年时间里,高玉在学术上不断进取,勤恳地从事最基础的科学研究;在业余时间,她尽力发挥自己的能力,默默地为社会奉献爱心。当她融入集体之海洋,她所实现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永不会枯竭。为人为学,上善若水,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秉持一颗严谨且良善的心;不骄不躁,扎实进取,不断在学术和修养上自我完善,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一个北大的普通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