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獐子岛,“董事长”是一个专有称呼。不用强调姓氏,特指獐子岛集团的吴厚刚。吴厚刚是北方渔民后代,国字脸、宽身板、微胖,与人交谈时眼神发亮,嘴角一直挂着谦逊的微笑。他在獐子岛集团工作了34年。
正是这位海岛走出来的北方汉子,把这家以海洋水产为主的企业从不足15平方公里的小岛带到了大连市,从乡镇集体企业发展成市值约100亿元的上市公司。
目前持有獐子岛镇户籍的近1.5万名居民,每人每年享受獐子岛集团6000股收益权。公司上市7年来,累计分红达10.4亿元。
志在耕海 打造万倾海洋牧场
1980年,年仅16岁的吴厚刚考入獐子岛修造船厂,岗位是铆工。两年后,因为聪明、认真,吴厚刚被调到出纳岗位。从此,吴厚刚开始了漫长的培训和自学历程。
不管是在船厂做出纳、会计科长,还是在獐子岛渔业总公司做财务办公室总会计,吴厚刚从来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先后在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进修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
1995年,吴厚刚担任獐子岛镇的副镇长兼獐子岛渔业集团副总经理,后又先后兼任獐子岛镇镇长、党委书记。2002年,在獐子岛集团申请上市时,因公务员不能担任上市公司高管,吴厚刚辞掉公务员工作,选择了留在獐子岛集团,这次选择被吴厚刚称为“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这一留就是12年。
其间,吴厚刚带领獐子岛集团,在黄海北部建立起规模化、标准化的生态海洋牧场。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9年,獐子岛集团曾在30米深海投入1000多万元的海产苗种,结果在浅海生长的海产不适应深海环境,最终颗粒无收损失惨重。此后,獐子岛集团痛定思痛,汲取失败教训,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近年来每年的投入都超过3千万元。
如今,獐子岛集团年投入数亿元实施的海洋牧场增养殖生产,总底播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近百亿枚虾夷扇贝、鲍等苗种投入海底,每年可带来近20亿元的丰厚收益,当地百姓自豪地称这片辽阔的海域为“海底银行”。
养海万年 低碳养殖 造福子孙后代
獐子岛海域是几代獐子岛人开创、守护的“宝地”。上世纪50年代这里被打造成“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60年代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獐子岛人”,70年代是“海上大寨”,此后是“黄海明珠”“海底银行”,21世纪成为“海上蓝筹”。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獐子岛潜水员王天勇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下潜100多次,捕捉了1000公斤高质量的鲍送到北京。如今,那场采鲍的政治任务已经成为獐子岛人的精神符号。除了寒冬采鲍,老一辈的獐子岛人还留下了“三锚半”、“一滴油”的故事,一条船一年只靠港抛锚三次半,给缆绳上油之后使劲把抹布从头到尾拧一遍,希望能够拧下一滴油。
吴厚刚从老獐子岛人手中接过掌舵人的接力棒,也传续了獐子岛的精神。
吴厚刚说,领导力的核心不是权力,而是影响力,领导者在工作中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他说到做到,日常只要不出差,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单位,晚上则会工作到深夜。“时间就像一张渔网,你把它撒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吴厚刚说。
獐子岛集团人力资源与行政部经理王东说:“经常晚上10点以后收到董事长发来的信息或批复的文件。跟着董事长出差,白天开会、考察,晚上讨论,常聊到深夜两点,第二天早上五六点又起床工作了。”
在吴厚刚心里,獐子岛这片海属于全部獐子岛人,属于獐子岛的子孙万代。他说,老一代獐子岛人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物质条件,一代代子孙对獐子岛精神的传承,才使獐子岛集团走到了今天。他要把这片海、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耕海成功后,更要养海万年”。
养海同样需要依靠科技。2009年,獐子岛集团与中科院海洋所合作,在獐子岛海域安放浮标群,通过这些浮标群将海上的温度、气象、海洋物理等数据通过卫星系统传递到黄海海洋观测基站室里,并通过点、线、面结合,对空间、水面、水体、海底一体化的多要素同步观测,对獐子岛海洋牧场实施24小时监控,保证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养殖捕捞网具的研究应用,玻璃钢渔船的大规模更新,加快了渔船渔具的装备升级,推进了渔业节能减排,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在吴厚刚的倡导下,獐子岛集团打开了一扇通向环保、低碳的大门:对经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碳汇或碳源进行系统化管理,以低碳的标准指导企业工作;集团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碳汇渔业实验室,意味着我国渔业产业正在向碳汇生态型转变。
2010年10月,獐子岛获得中国食品行业首个碳标识食品认证证书。
同年,在中国渔业碳汇研究创始人唐启升院士的支持下,吴厚刚组织开展对海洋牧场的碳汇测算并发布最新数据:5万吨三龄扇贝所带来的碳减排效果相当于53万棵大树一年在大气中的碳移除量。
这一结论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看法,证明海洋牧场数百亿枚扇贝如同一片广袤无边的海底森林,使海水养殖成为不逊于植树造林的庞大环保产业。
小海岛 大海洋 黄发垂髫尽欢颜
40岁的徐大姐是獐子岛花鼓队的成员,丈夫参加远洋捕捞收入颇丰,15岁的儿子在岛上读初中不用交学费,“最省心的是我爸妈,一年小8000块的养老金,时不时贴补我私房钱。”徐大姐说。在獐子岛,女性55岁以上、男性60岁以上都享受集体养老金;岛上还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岛上人的子女上学全部免费。
2006年獐子岛集团上市,乡镇集体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獐子岛渔业公司由全镇居民人人持股。据獐子岛镇政府提供的数据,目前持有獐子岛镇户籍的近15000名居民,每人每年享受6000股的收益权,公司上市7年来,累计分红达10.4亿元。
吴厚刚回忆说,当年做铆工时,一个人生活在獐子岛上,吃百家饭。“当时我兼收电费,獐子岛上每一家我都去过,每次乡亲们都热情地留我吃饭。”在吴厚刚看来,孝敬岛上的老人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是把所有的老人都看作“吾老”。
獐子岛镇党委书记石敬信说:“吴厚刚帮助岛上建马路、架路灯,让老百姓过上了出门不踩泥、走路不抹黑的日子。”獐子岛是全国第一个通路灯、实行海水供暖、实现岛上道路全部硬覆盖的岛屿,也是全国第一个每家每户通电话的岛屿。
在獐子岛,看不到鸡、鸭、鹅,猪、牛、羊。为了保护这片海域不受污染,镇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号召百姓不养家禽,得到了岛上居民的普遍响应。
如今,在辽阔的海洋中,这个15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幼有所教、老有所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心有帆 海无界 直挂云帆济沧海
“北纬39度是寒暖流交界地带,浮游生物丰富,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适宜海洋生物生长地带,海珍品生长周期较长,味道更加鲜美。”说到眼前的这片静谧的海域,吴厚刚熟悉得像在说老朋友。
吴厚刚说,感谢国家批复了2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使用权,让獐子岛集团有了发展的大舞台。2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三四十米深的海底,聚集的财富如同一个支点,为獐子岛人创造奇迹提供了创新发展的舞台。如今,吴厚刚正带领着集团走出国门,他们的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
“獐子岛就像一只海胆,身上长满了触角,每一根触角都是海洋元素,都是一支海洋产业。”在吴厚刚的构想里,产学研结合、“五合一”模式、达沃斯论坛行业塑造者、休闲渔业、互联网销售活鲜海鲜等都是獐子岛的海洋“触角”。
獐子岛集团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共同构建国家级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吴厚刚创新发展模式,实行“政府+银行+科研机构+公司+农户”的“五合一”,通过资金、管理、技术、品牌输出,带领当地1万多名养殖户共同致富。2012年冬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出现了中国渔业企业——獐子岛集团,吴厚刚向全球推介海洋牧场模式,并呼吁企业界领军者们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表率作用。
在生活中,吴厚刚不是一个很“潮”的人,他唯一的一次网购经历是用同事的淘宝账户花一块钱买了一瓶促销的王老吉。但是,在他的思维里,有着清晰的拥抱互联网的思路:与京东网上商城合作销售海鲜,把安全美味的獐子岛海产品输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
回首自己34年的职业生涯,吴厚刚认为,成功的秘诀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哪怕做铆工。
谈及吴厚刚,与他相识20多年的长海县海洋与渔业局海岛处刘智训认为,“他是海岛深处走出来的一条汉子,务实、能干、理念超前。”
吴厚刚工作的办公室简单、明亮,在办公桌左侧,有一架望远镜朝着正东方,那正是獐子岛的方向。
黄海渔民之子吴厚刚,依托海洋资源,用生态理念和科技力量,改变了一个企业的命运,一个小岛的命运,一片海洋的命运。“心有帆,海无界”,吴厚刚告诉记者这是他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