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张雪健:未名湖畔好读书

来源:北京大学校友网 张雪健 时间:2014-03-28

高三的冬天报名北大的自主招生,登陆网页一眼看见一副对联:“大师身边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有种一见倾心的感觉,顿时心向往之。如今在燕园已度过几个春秋,所遇大师无数,课堂和讲座上的言传身教使我得到滋养,未名湖畔的可读之书也的确是名不虚传。

北大图书馆藏书680余万册,列亚洲各高校之首。茫茫书海,每每徜徉其中,往往有古人“万人如海一身藏”的快意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得之感。图书馆巍峨如神殿般的姿态深深吸引着我,几乎无一日不想亲近其“芳泽”。

还记得三年前夏末秋初第一次走进图书馆,充满好奇又胆战心惊。一路走下来在书架间穿梭,才终于明白钱钟书先生在清华进校时要“横扫图书馆”的感慨之由来。在这样的珍藏宝库面前,任何一个爱书之人都会情不自禁而有此念吧。

既然进了图书馆,当然就忍不住要借出几本书。记得借的第一本是厚如辞典的《东方古文明》,印制精美、知识丰厚,读之如饮甘醇,美不待言。自此开始了我在未名湖畔的读书之旅。

作者张雪健

作者张雪健

北大是读书圣地,其原因当然不止大图书馆一处。除了大图,在未名湖畔读书人还有不少别的去处。各院系的分馆和校内外开遍的书店即是其中不可错过的宝贵资源。各院系多有私藏好书,各有专重,也往往向全校开放,做到资源共享。我所在的历史学系尤为其中之翘楚。坐落在老楼群里的系图书馆,掩映在翠柏花丛之中,颇有“大隐隐于市”的独特姿态。内中面积不大,但图书满溢,每一寸空间都由内而外地散发出百余年的积淀和传承。从历史资料、古籍档案到中外研究专著和复印报刊,凡与历史学研究有关无所不有。书太多了,书架上已经放不下所有,于是在墙角逼仄处往往还有瑰宝。我在其中就法相了史学巨擘周一良先生生前手批的线装本二十四史,翻开泛黄的纸页摩挲前辈的笔迹,读来如亲身受教,一瞬间不知今夕何夕,感慨系之矣。

除了院系分馆,北大的书店也是别样的风景。高中时代即听闻过北大风入松书店的大名,甫一进校便往而寻之。无奈早已人去楼空,橱窗里留下的空壳书箱让人倍感失落。幸而还有一批书店继承了风入松的衣钵,如野草、博雅堂、汉学之类,隐秘于地下,于方寸间收藏了一个大世界。所售书籍学术性、包容度令人惊喜,别处很难再见到如此高水准的独立书店。正因如此,总有读书人流连于其中,我也自然是其中一员。

北京向以为全国文化中心,也一直是读书人的圣地,即便是北大校外的书店也和未名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北大读书人生活的一部分。东门外有高端大气的万圣书园和亲切温和的豆瓣书店,西门外有沧桑醇厚的采薇阁和物美价廉的万泉河畔,一出门往往有所得,引人每次出校门必过而一览为快。古人虽有言“书非借不能读”,但时时手痒,不可不买也。

读书有杂读,有精读,幸而在北大有良师相伴,读书易得门径,不至于成为无头苍蝇。大一上了一门专业课“中国历史文选”,老师详细介绍了各种经典好书,其中的古文词典《辞源》使我大感兴趣,一读欲罢不能,从此把它当作“神圣经典”(cannon),每日点读不辍,每遇妙论高谈,往往兴奋感慨,至今日不绝。有此一癖后,又相继购置了《辞海》和《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这样把辞书当作消遣,一页页细读,竟已过半,其中之乐非但有知识和思想的收获,更是一种修身养心的过程,内中真味非体验不能感知也。

未名湖畔好读书,享有此乐的人自然不止我一个。很多年前就听说北大毕业的俞敏洪在校期间读书八百,更有甚者,他的班长王强四年积累了过千之数。我当时默默感叹,并暗暗立下了与之相较的宏愿。经过两三年的积累,在读书之乐中忘记了这样的功利想法,停下来一总结居然已经超过了前辈一截,读书数量现已接近一千五百本,读书笔记也已经积累了厚厚几本,数十万字。前段时间王强来校演讲,我特意去听,站在人群的最后排,我见到这位学长,心中有种石头落地的充实和满足,我知道我懂了他的读书之乐,也相信我的心路历程他也能懂。

时日如飞,未名湖的冰结了又化化了又结,燕子南去北来几遍,我已成为拥有一大批师弟师妹的学长,在燕园的日子也越来越短愈发珍贵。幸而读书是一种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未名湖在,博雅塔在,书在,读书的故事就不会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