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军,光华MBA94级校友,北大MBA校友会现任会长。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中国四海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高建军校友从国有建筑企业工程师做起,通过踏实的工作和不断学习,逐渐成为企业领导人,并且多次因在社会工作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奖,包括1999年“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称号,2007年“中国优秀企业家”、“2007年度中国地产文化最具推动力100职业经理人”、“中华管理杰出人物”等称号,并入选“中国建筑英才”、“年度中国经济人物”,2009年“北京市诚信企业家”称号,并在四川灾后重建中获得特别贡献奖。
与高建军校友的访谈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他的谈话风格细致沉静,将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无保留的娓娓道来,给予我们这些后辈深刻的启发。
光华:您1994 年进入光华管理学院读MBA,那也是光华首次开办MBA项目,MBA 在当时还是个新鲜事物。那一年您27 岁,非常年轻。请您谈谈您当时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作出这样的选择?有没有其他人的支持?有没有反对的声音?
高建军:1993年时,我有读到一篇刊登在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标题是“SOS MBA”,文章主要阐述当时的MBA教育对企业实际起了多少作用。MBA在当时还是很新的东西,没有多少人了解,而这一篇文章是我第一次接触到MBA这个名词。由于当时我本科的专业是安全工程,工作比较具有专业性,而我想要渐渐由专业性的工作迈向综合管理的岗位。因缘巧合,刚好后来我在《北京晚报》看到北大在招MBA,因此就报名了。当时公司内有些领导不了解什么是工商管理,还以为这是工商局的事。当时我的工作非常忙,对于需要花三年完成MBA学业,也是有过一番挣扎。MBA学业繁重,而当时的工作亦然,当时是有考虑过会不会影响自己的事业,后来觉得想长远一点,不能因为工作的短期晋升可能受影响而不去读MBA。因此就决定读了。有趣的是后来北京电视台制作了一个MBA专访,这个专访讲述了MBA学生一天的生活,而我也是被采访者。节目播出后,公司里的领导看到了,不但了解了什么是MBA,还对培养MBA的目标与MBA学生的生活有了了解。最后还特别要求大家向我学习,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多利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
光华:读书期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让您经常回味的人和事?
高建军:同学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也不尽相同,我们班有大哥、大姐,二姐…彼此感情都很好,至今都还经常聚会。其实就读光华期间是我最忙碌的一段时光,当时小孩刚出生,而我也刚被晋升为处级干部,在工作上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光华的课业也很繁重,总之这是一段非常忙碌的时光。但正是这种忙碌也让我第一次有意识的去学习管理时间,通过提高效率来完成更多的事情。另外家人,领导,同学,同事的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说到最大的感受,必须得承认我们当时的使命感、责任感特别强。因为我们94级是光华的第一届,我们深深的了解自己背负了很重的责任,所以除了认真完成学业外,我们那时还发起了很多活动,有很多在国内都是开创性的,比如成立北大MBA联合会,与《中国青年报》一起组织召开“MBA钓鱼台会议”,发起设立中国第一家正式注册的管理咨询公司–北大纵横等等。可以说我们当时做的很多事情都促进了这个社会更多更正确的了解MBA这个新事物,对推动MBA教育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光华的大师们。厉以宁老师、曹凤岐老师、张国有老师当时都给我们上课,老师们所传授的知识帮我搭建起了完整的管理知识结构,特别是金融财务等方面的知识,为我以后主持公司的资产重组、资本运作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治学思想和人品风范留在我心中的印象直到今天依然毫不褪色,影响着我的一生。
光华:您在2002 年以前一直在中建一局工作,从工程师到分公司经理、总经理,由技术岗位转向领导岗位。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挑战?您觉得您个人有哪些素质支持了您的这种转型?光华MBA 在您转型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光华MBA 带给您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高建军:光华MBA的学习使我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的提升,让以后的职业范围变得更广。更重要的是感知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洞察先机其实是一个企业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另外我觉得对我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我的心态从一位企业领导变成了企业家,这中间的差别在于,企业领导是有上级的,比较像政府官员的角色,需要的是良好的执行能力;而企业家面对的是多变的市场,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并且必须考虑如何同时提升企业内人、财、物的效率。个人特质而言,我觉得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可塑性在中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另外在我是本科生时,我有学武术,那时师父告诉我们习武中讲求一种“顺其自然,求自然,自然而然”的境界。其中关键就是“求自然”,如何主动去感知到企业中的自然(规律),知道哪些先机,做哪些准备,这就是“求自然”的工夫了。当这些都准备好了,所有的结果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一切都是顺其自然。而光华的环境与人文也扮演了很重要的助力。
光华:除了事业上的成就外,您还获得了很多社会荣誉,比如“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中国优秀企业家”、“中国建筑英才”等等。此外,您还在四川灾后重建中获得特别贡献奖,可否请您介绍下当时的具体情况?参与社会公益事务必然牵涉较多的精力,可能会影响到您对个人事业的投入,您是如何两者兼顾的?
高建军:我所带领的企业从事的是建筑、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工作,在四川就有分支机构,灾后我们企业直接参与到救灾和重建工作中去了,我本人在重建过程中也多次去过现场。除了直接参加救灾和重建外,我们公司员工也做了一些捐款捐物方面的事情。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后来学院和MBA校友会也做了很多灾后重建工作,在学院的帮助下,我们在四川汉旺捐建了汉旺地震工业遗址纪念馆,张国有老师等还去到当地考察,和地方政府商议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针对当地农家乐被破坏严重的现实,我们计划投资扶持农民重新开展农家乐旅游业务。
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做实做优做强做大的过程。而做优跟我们生存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企业要尽社会责任,主动承担,而且这也应该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企业要想做优必须有一个优良的环境!只有每个企业都把维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自己的内在责任,企业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我们民族企业的发展才有做大做强做优的希望。
在我看来,企业家社会责任也好,参与公益事务也好,与个人事业追求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甚至是共生的。对于不断追求事业发展的人来说,个人的精力和时间肯定会受到挑战,我的体会是再忙再累也要保持平静的心态;第二,事情多的时候更加要保证工作学习效率,效率的提高可以带给你更多的时间;同时做事情的要求不能放松,做好自己选择要做的每一件事情。
光华:多年来您一直积极参与校友工作,关注光华MBA 项目成长,还作为MBA 面试官参与光华MBA 招生,您又是光华1994 级MBA 校友(首届),您觉得光华MBA 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在一届又一届的光华MBA 人中是否有什么优良传统在传承?您对年轻的MBA 校友有哪些期待?
高建军:我觉得光华人的特点就是有敢为天下先的使命感和创新精神,最近在参与面试工作时,我发觉MBA生源一届比一届更有理想,更加自信。而且现在国际学生也越来越多,我们的校友不仅仅局限在中国,更是广布全世界…未来希望我们校友工作能够更加国际化,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校友会,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准备在韩国和新加坡率先做起来。希望未来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对于年轻的校友我觉得他们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素质或能力:第一,对危机的感知能力,并且能够从危机中发现商机。第二,会做选择题,这是一个好的决策者必备的素质。第三,具备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冒险精神,这是从管理者向企业家转型所必须具备的。第四,能够从复杂的环境和问题中抓关键,将复杂简单化。
光华:您现在担任北大MBA 校友会会长,请问您对校友工作有哪些构想?现在全世界的优秀学校都将校友工作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您觉得学校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为校友提供更好的服务?
高建军:校友们在学校接受教育,自己青春时光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是在学校度过的,对学校非常有感情,校友的质量是评价一个学校质量的直接标准,是学校使命的肩负者和传承者,也是学校与社会沟通、联系的桥梁,学校好,则校友好,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从这样的角度说来,重视校友工作应该是全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谈到我对北大MBA校友工作的构想,我有这样一些想法,第一,要继承好,我们有一些优良传统,如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一代代传承下去;第二,要完善好,我们校友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会进一步的努力,例如,做好国际校友的组织工作。第三,希望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些创新的工作,希望更多的回馈广大校友和学校。
当然校友们对学院也会有一些期望。比如,面对日新月异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MBA其实是很需要终身学习的,所以希望学校可以做一些让校友回炉再造的工作。另外也希望学院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方便校友之间,以及校友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形成新的思想激荡,提高每个光华MBA人的思维能力和眼界。
编辑: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