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也是一片建设与发展的土地,农业大省、工业基地;这是中国与东北亚沟通交流的桥头堡,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加工区。这里就是黑龙江,中国东北的一片热土。
2013年毕业季,将有23位北大的优秀学子作为定向选调生,怀揣着梦想与激情,从未明湖畔走向三江大地,在那里奉献自己的青春,追逐自己的梦想,为东北大省黑龙江的发展与崛起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才干。
汇聚四方人 筑梦黑龙江
在这23名选调生中,有来自黑龙江的同学,经过多年的北大学习生活,学成之后报效家乡父老,而更多的同学则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在青春与理想旗帜的指引下,立志为这块土地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我是从黑土地上走出来的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来自2009级哲学系的迟顺利自豪地说。虽然自己生长在邻省吉林,但是同样的黑土地培育了迟顺利对于东北那一方土地的深厚感情。“我喜欢东北的黑土地,我更喜欢黑土地上勤劳质朴的东北人民,虽然我是吉林人,但是黑龙江对于我来说无论是在地域文化上还是情感上都没有疏离的感觉,因此这次选择去黑龙江我是非常坚定的,我觉得自己就应该回到那片熟悉的黑土地,为黑龙江在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教育学院2013届毕业生张振东来自辽宁省鞍山市,“我自己虽然没有去过黑龙江,但因为周围有很多黑龙江籍的老师和同学,加之自己家乡也在东北的辽宁省,生活方式和基本情况同黑龙江比较类似”。在他的眼中,去黑龙江工作,也如同是回到自己的家乡服务。“东北是一个大的地域概念,去黑龙江和回到家乡没有太大的区别。一方面我对东北的风土人情有一些了解,这样在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进入状态,另一方面以后也更方便照顾家里。”
在来自内蒙古通辽市的法学院2009级博士生鲁宁看来,黑龙江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黑龙江省当前肩负着振兴东北工业基地的重大历史使命,正处在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他坚定地表示:“黑龙江正在高速发展,并且潜力巨大。我认为,不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需要我们北大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同样需要我们北大人。我们不应该做黑龙江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旁观者。我愿意为黑龙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一份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此外,黑龙江地方政府对于北大学子的关怀和支持,也给这些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程的北大毕业生极大的鼓舞和信心。今年5月,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徐泽州、常务副部长秦恩亭、干部调配处处长马晓明等领导亲自来北京召开选调生座谈会。“这展现了对北大学子的热情和重视,黑龙江展现出了重视人才、广纳贤才的气度和决心,我相信有了广阔的舞台和足够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做出一番成就来”。
理性选择 信念坚定
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在人生选择之中,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能够出彩的道路。对于这些即将奔赴黑龙江工作的北大学子来说,他们对于未来的选调生之路都饱含着热情,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是自己所适合的道路。
迟顺利认为选择做一名选调生是自己的志向所在。“我选择到政府机关就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同北大开展深入的校地合作,共同开展定向选调生的工作,这为像我一样有志于到政府工作的同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求职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让我意识到自己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个人经历方面都比较适合选调生。”在谈到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做选调生时,张振东这样说道。
鲁宁也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做选调生比较适合自己,因为我乐于与人打交道,乐于组织活动和为他人服务。选调生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的工作有机会影响到更多人,让我的思想能够在具体的政策中得以实现”。
在鲁宁看来,“北大人应该有‘家国’情怀,应该有胸怀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做选调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为基层的发展做出贡献,造福百姓,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我愿意到基层一线艰苦环境中去磨炼意志、砥砺品行,接受锻炼、报效祖国。”
积极准备基层工作 信心百倍迎接挑战
即将离开燕园,这23名北大选调生将奔赴黑龙江的基层岗位,如涓涓细流汇入建设黑龙江、发展黑龙江的大潮之中,他们将在不同的基层岗位上发挥力量,为祖国东北这方热土的振兴而耕耘。
尽管基层工作可能会非常艰苦,充满了挑战。但是他们却满怀信心,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被问及自己是否想过在基层工作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张振东说,“不仅想过,而且也亲身经历过。我的家乡就在农村,从小到大对于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着直观的感受。在西部支教一年的经历,又让自己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有着更加深刻的体悟。”由于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提前有了一定的了解,张振东对未来的基层工作充满了信心。“我相信自己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去克服它们。除了这些实际的经历外,我在确定选调后,就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黑龙江的信息,也找了一些关于农村的书籍来学习。”
在鲁宁看来,基层工作有着自己的特点。“第一,基层工作条件艰苦,需要艰辛付出,需要全面统筹,甚至需要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第二,基层工作待遇低,与在城市工作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第三,基层工作压力大,而且工作内容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需要我们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第四,基层工作注重实际,要多做实事,少说空话,要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做长期呆在基层的准备。第五,基层工作与群众联系密切,是锻炼意志和能力、培养与人们群众深厚感情、学以致用的地方。”
基层工作对这群即将离开校园的毕业生来讲仍然有很多值得锻炼和学习的地方,但他们表现出了足够的信心,这份自信来自于多年北大学习生活所培养的良好素质和能力,更来自于他们对于即将到来的选调生工作所做的充足准备。大家开始阅读各种关于基层工作的书籍,同时还积极向老师和长辈请教。迟顺利说,“我觉得我自己和去黑龙江的每一位北大同学已经为即将到来的基层工作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会在具体的工作中向领导、前辈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理论联系实践的水平与能力,努力的克服工作中、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扎扎实实的在基层为人民群众服务。”
服务三江人民 践行北大精神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每到毕业季,这首《燕园情》总会在校园里响起。数年的北大生活,浸润了每一位北大人的心灵,在临别校园之际,北大学子渴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本领与服务祖国的建设相结合,将北大精神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发扬光大,而即将前往黑龙江的这23名选调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在北大的学习经历对我今后从事选调生工作有很大帮助,北大培养了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谈到北大对自己的影响,鲁宁说道,“北大从它建立之日起,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家国情怀也因此成为北大学生身上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在今后的基层工作中,我一定会秉承北大的传统,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充实自己,积极投身到黑龙江省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去。”
张振东同样也很感念自己在北大度过的时光,“在作为北大人的七年里,北大的学术资源和学习氛围让我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北大文化中的理想主义情结,更是我做出选调决定的直接因素,也是未来工作生活的内在动力;北大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为我们提供的宽广平台,让我开拓视野,锻炼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他看来,北大精神在今后的基层工作中就是一种“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理想主义是北大人最引以为豪的特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表现。同时,理想的实现要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要不断地提高自己,锤炼自己,扎根基层,实事求是,对工作精益求精,对群众以心换心,不辜负北大对自己的培养和期望。”
“我相信对于每一个选调生或是从事其他行业工作的同学来讲,北大的学习经历都是十分重要的,是母校的教育培养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承担”。迟顺利十分喜爱《燕园情》中的这一句歌词:“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胸怀家国天下,将个人梦想的实现同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结合,将小我的涓涓细流融入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滚滚波涛中。我想在未来的工作中,唯有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的为人民服务,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北大同学的回信中所说的‘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才能无愧于母校的培养”。
这样一群拥有不同学科背景、来自祖国不同地方的北大青年,今日,他们是燕园里“北大精神”的传承者,明天,他们将成为三江大地上“北大精神”的实践者。承载着母校的嘱托,他们意气风发,整装待发,准备在黑龙江这片辽阔的黑土地上,挥洒青春汗水,谱写人生华章。
编辑:M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