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回忆

北大校友徐才志:燕园三角地

来源:北京大学大连校友会 北京大学1979级西语系校友徐才志 时间:2015-03-27

离开北大已经十多年了,每每想到学校时,印在脑海里的总是那湖光塔影,还有那看起来不起眼的三角地。三角地的中间有一个三角形花坛,西边是书店,北边是学生食堂,东边一排布告栏,看起来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更谈不上有什么美感,也不象未名湖那样闻名,可是它总常在我的记忆浮现。几年的大学生活,每天都要走过这个地方好几遍,学校的大小事情我通常都是从这里的布告栏里得到信息。电影海报、讲座报告会广告,校长办公室的各种通告,都贴在这里,它就是我们的信息中心。可是我在学校时,有两次三角地的范围突然扩大了。

三角地1

第一次扩大是我刚上一年级时,也就是1979年的秋冬之间。在我上大学之前,我从没有到过北方,对北方的生活没有体验,对我这个爱吃大米的南方人来说,一天两顿的玉米粥和馒头,开始时实在是难以下咽。当时的生活条件和现在比起来真是很艰苦,食堂伙食不好,师傅们没有积极性,服务态度也不好。就在我似乎要适应这种生活时,高年级的学生们开始行动起来,有一个系的学生会道德在三角地对学校食堂工作提出了批评,一呼百应,随之全校二十多个系的学生会都出来表达各系同学的呼声。可以说这是全校每一位同学的呼声,当时大字报贴满了书店,学生食堂的墙上。可是同学们的呼声开始时并没有引起校方的重视,最后学生会以生活部的名义呼吁全校学生,如三天内得不到校方的正式答复,全校将举行罢课。就在这个通告发出的第二天,校长办公室就有了正式回答:周培源校长连夜召开了校长办公会议,承诺改革学生食堂管理体制,改善学生生活,增加开水房,加强厕所和楼道的清洁卫生管理等等。校方的承诺很快得到了实现,特别是食堂管理中引进了竞争机制,提高了师傅们的积极性,伙食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我这个南方人突然适应了北方的伙食,因为我有五个食堂和很多种饭菜可供选择。我从心底里感谢校方的改革,感谢高年级大哥大姐们的不懈努力。

三角地2

第二次扩大好象也是秋天,即是80年的秋天,当时实行民主选举机制,公开竞选区人民代表,我校学生应选出一名海淀区人民代表。这次竞选的海报可真是铺天盖地,大大超出了三角地的范围,看都看不过来。竞选者从开始的几个人发燕尾服到四十来人,张伟是学生会主席,开始并没有提出竞选,后来得到的校方的支持后才站出来的。值得一提是张曼玲,她是中文系高年级的学生,她是众多竞选者中唯一一位女性。这次竞选的声势很大,这是四年大学生活中,三角地扩展最大的一次。可是这一次并没有象上次那样结出实实在在的果实,我当时很年青,似乎对竞选者的侃侃而谈并不很理解。可能这次竞选运动,并没有果实,因为他们只是才开始耕地,才开始播种,这些种子的萌发需要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开花结果。是不是太夸张啦?不是,因为三角地只有一二百平方米,其中大部分又是水泥路,那块三角形的花坛,并没有多少土壤,它不是肥沃的农田,这些种子播下去,要等到路过的鸟儿吃了,随着粪便播撒到广大的肥沃的土地上去,不断的繁衍,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只有那些有耐心和毅力的人才能走完它。

三角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