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微电影《那年那楼前》拍摄的幕后故事
2014年10月下旬,北大校友会副秘书长张向英老师打来电话,让我参加一个“老楼纪念砖”项目的宣传策划讨论会。会上,校友会工作人员李森提出能否拍一个微电影来为“老楼纪念砖”造势,并起草了最初的剧本。
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开始找导演和演员。我知道北大校友里有一个影视群,于是就向影视群里的陈蕾求救,陈蕾找到群主李正华,李正华推荐了一个叫”梨叶“的年轻校友,她的一个短片刚刚获得了一项大奖。陈蕾联系上梨叶,梨叶一口答应。于是,第二次剧本研讨会召开了。
剧本的构思以曾经设计过29、30、31楼前科学与民主雕塑的82级经济系校友李印白为主线,让他回忆当年的校园生活,带出“老楼纪念砖”的主题。“老楼纪念砖”项目也是由他来担纲设计的。剧中的人物主要有5位,两位大男女主角,两位小男女主角,外加一个“吉他男”。
在研讨会上,大家就这部微电影的分工统一了意见:剧本风格和剧组团队全部交给梨叶,校友会负责找演员和协调与拍摄相关的事务。两位小演员可以在学校艺术团找,男主角也非李印白莫属,那个与李印白搭档的女主角谁演呢?
《那年那楼前》男主角李印白(82级经济系)
我正想推荐一位“校花”女校友,没想到有人提议让我演,更没想到的是居然在座的人全都同意认可。我过去上过几回电视,但那都是访谈类节目,从没有演过戏。而且,我的年龄大男主角六七岁,演他的校园恋人也太夸张了点吧?于是,我只得央求导演梨叶,剧本情节尽可能简单化,我的出场镜头尽可能少,最好不要有对话,更不要有太需要表演技巧的感情戏!
开拍的时间初步定在北京APEC期间,一是放假期间校园里人流少,二是争取在金秋时节,在北大校园最美的季节拍摄!
北京交通单双号了,北京人放假了,拍片的短信也来了:《那年那楼前》12日开拍,请早上8:30到未名湖翻尾石鱼处。我赶紧看剧本,不仅有对白,还增加了一位北大二代的女儿,不仅有男女感情戏,还有母女戏……
作者畅谈拍摄感受
12日,一股强冷空气吹散了几天的阴霾,但风力强劲,寒冷刺骨。剧组早上5:00就进入北大了,先拍两位小演员的戏。我8:30到场的时候,那两位小演员已经冻得手都不太听使唤了。小女生贺梦晨拍完一个镜头,副导演赶紧端来热水让她捂捂。十几号人在未名湖边忙乎着,有的管布光,有的管铺轨,有的管推机器,还有的管对实焦点……原以为一台普通摄像机,三五个人简单开拍,没想到现场架势这么大,有拍大片的感觉!
导演梨叶穿着一件单薄的小羽绒服蜷缩着坐在一个小推车的前边。戴着半截手套的两只手交叠地握着一个对讲机,眼睛直直地盯着监视器,嘴里不停地发出指令:摄像机向上摇得太慢了,再快一点!男孩的表情太僵硬了,再放松一点……这条不错,再来一条!
《那年那楼前》编剧兼导演苏梨叶(2001级经济学院)
看着梨叶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样子,你真看不出她是只拍过一部二十分钟短片的新导演。那部片子叫《出塞计?明日天涯》,获得了今年第二届电影类型短片创投季“最佳人气奖”。
北大的毕业生与其他学校的相比,有个特别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跨界能力特别强。高台跳水,从技术含量高的层次往下跳,相对比较容易,而像梨叶这样从学经济的转向影视剧创作与拍摄,难度系数就要高很多。
我曾利用讨论剧本的间隙打探过梨叶的“身世”,她是北大经济学院2001级的学生,毕业后在一家咨询公司做咨询顾问,业余时间继续“打小”就有的爱好——写小说,而且是古代武侠小说:长篇小说《弥天》系列,《十三绣衣使》,《风中古卷》,《江南碧血》……看到这些小说的书名,就让人恍惚以为她或许是“金庸”、“古龙”的转世再生。
梨叶是她的网名,苏梨叶是她的笔名,郑旭才是她的真名。我曾问梨叶,为什么要向影视转型?她说自己从会写字时就喜欢写故事,这个兴趣一直伴随她成长。2013年,第二届“中国电影类型短片创投季”活动启动,该活动是由CCTV6电影频道、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等主办的大型公开电影赛事,旨在扶植新生代电影导演,在业内具有前瞻意义和引导风标的影响力。梨叶得知这个消息后,尝试性的投了两个剧本。参加这个赛事的几乎全都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圈内人士,只有梨叶是“门外汉”。结果,梨叶的两个剧本在征集到的一千多个剧本中双双脱颖而出,入围前12名。其中的《出塞计?明日天涯》武侠题材的剧本获选在所有参评影片中首先立项开机。
直到这时,梨叶才发现自己的导演知识为零。什么叫“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她到书店买了四本关于镜头语言、摄像机知识、动态捕捉技术的书回来,一连几天关在家里“恶补”,几天之后,她就拉起了一个专业的技术班底,跑到北京与河北交界的“天漠”拍片去了。
这就是梨叶的聪明之处,她选择的技术团队、选择的演员都是非常专业的,她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专业人士帮她完善、帮她实现。在实践中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拍完《出塞计》之后,梨叶又有意识地跟了几个剧组,把影视剧拍摄的各个流程全都弄明白了。北大校友会策划的这部《那年那楼前》是她接拍的第二部短片作品,加之她也是北大毕业的,对母校具有同样的情怀,运作起来显得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那年那楼前》小旭红扮演者贺梦晨(2009级历史学系)在拍摄现场
拍电影是个辛苦活,虽然以前也曾看过影视剧的拍摄现场片段,但从头至尾跟下来我也是第一次经历。影视拍摄中导演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所有的工作都要由导演来调度。而每个人的工作都认真负责,需要滑轨的镜头,几位师傅要在尽量短的时间把滑轨铺好,在滑轨移动的过程中,整个摄影组就像一节火车头在移动——摄像师负责掌控机器,焦点师负责拧动镜头追焦,后面还有一位师傅按要求推动这组人在滑轨上移动……在拍摄现场,每个镜头都要拍上若干遍,有时导演满意了,但摄像不满意也要重新来过。最多的一个镜头居然拍了20多遍!
当晚的拍摄到11点钟才杀青。从早上4点多钟起来,到晚上11点多钟才完事,将近20个小时的紧张工作,始终一丝不苟,真是佩服梨叶和剧组人员的敬业精神!梨叶独自一人用一天时间将上百个镜头剪辑成默片,张向英老师“威逼”2004级法学院校友徐鸣涧在出差的火车上为短片配乐谱曲。
《那年那楼前》配乐徐鸣涧(2004级法学院)
徐鸣涧是又一个以原创音乐闻名“跨界转型”成功的北大毕业生,曾任北大学生合唱团团长,现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教师。他的格言是:“音乐对于我来说,绝不仅仅是爱好和消遣,它有时甚至比学业更重要。”徐鸣涧的音乐,让整部短片锦上添花,更加感人!
在众多热心人士的参与下,时长12分钟的《那年那楼前》成片终于问世了!12月5日北大校友会特意邀请参与此片拍摄的校友和热心人士观看影片,座谈体会。梨叶说,有《出塞计》和《那年那楼前》两部短片垫底,她向影视转型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做世界级电影,服务中国观众!”
经过参与《那年那楼前》策划拍摄的整个过程,我发现了北大学生的一个特有素质,那就是只要你想干,似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听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想做的事和喜欢的事,这难道不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吗?
北大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王丽梅老师和《那年那楼前》剧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