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又收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给我定时寄来的期刊《院友通讯》,急忙翻阅,发现是1964级校友聚会专辑。看到这些真正的60年代的高才生对北大的相思之苦、牵挂之情,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九年前我在北大三个月学习的日日夜夜。
2003年初,我光荣地被批准参加公安部一局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共同组织的“民族宗教与国际关系”高级研修班。接到入学通知书的那天,一阵狂喜,彻夜难眠。北大,我从小仰慕的高等学府,可是,一场“文革”破灭了我们这代人的求学美梦。而今,已步入中年,还能得到进北大深造的机会,真是令人喜出望外。
三月的北京,天气还很冷。下火车后,我拎着行李,一路直奔,冲向北京大学标志性的西大门。说是大门,却也不大,不像另几处现代化的大门那样宏伟,但从这所大门走出不少人才。我赶紧让路人帮助拍照,记录下激动人心的一刻。
北京大学,学府深大。满目苍翠,绿水盈盈,更有未名湖、博雅塔、图书馆。
北京大学,学子满堂。在教室里、绿荫下、未名湖畔到处都有如饥似渴的求学者身影。
北京大学,饭堂多多。饭菜十分丰盛,集东南西北各派系,聚煎炸蒸炒样样全,菜类更是琳琅满目。常常饭后还要买个烤红薯带回宿舍,放在暖气管道上当夜宵。三个月下来,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想“国事”家事,发福了不少。时不时几个同学相邀点些小菜,呷点小酒,唠唠嗑,时光飞逝,白马过隙。
最仰慕,北大导师们的博学才华,谦和品端。原以为北大教授一定是高大威严,不容置疑。但是给我们这个班上课的几位老师,个个谦和友善,诲人不倦,一点都不耍大牌。我们的老师有叶自成、朱锋、尚会鹏、李义虎、关贵海、唐士其、朱文莉、初晓波,还有特邀讲课的沈青兰、许敏秋,班主任是堵德才。这其中有6位教授博导,1位博士后,4位副教授。
一次,朱锋老师晚到了几分钟,他一脸歉意地连称对不起,又调侃起北京的交通,他的诙谐幽默,令人十分轻松。他讲课从来不看讲义,甜细磁力性嗓音据说倾倒了北大一大批高材生,也是我们班同学们最喜欢的老师。朱文莉老师在她的课堂上款款道来中美关系与美国政治文化,她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听得同学们是全神贯注。而一直被我看作枯燥无味的“宗教问题”,也被王琐劳老师讲得津津有味。他通过多媒体让我们直观了解了五大宗教的一系列知识。他让我们复制的讲义稿有一寸厚,这要倾注他多少心血啊?他的勤奋教学获得了全班同学的尊敬,我们一致评他为这一期高级研修班的优秀教员。
可亲可敬的老师们,我们真是恋恋不舍。同学们纷纷让老师们在书上、笔记本上签名留念,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的“星”,我们是铁杆粉丝,是追崇学识的“追星族”。离校的头一晚,同学们相邀在未明湖畔喝酒、聊天、唱歌、跳舞,久久不愿离去。这么多年过去了,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一直记挂着我们这些“校外游子”,一直执着地寄给我《北大人》、《院友通讯》等,让我倍为感动,从而于心底真切地感到:我是北大人。
我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了8门课程,8门课各有一篇论文,每篇合格,其中《西方政治》得到了全班的最高分。如今所学知识早已融入到国保工作中去,真是学有所用。但更重要的还是汲取到了北大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我市国保工作在全省一直处于第一方阵,可以说也得益于北大的创新理念吧。
让我圆了儿时梦的北京大学,让我难以忘怀的燕园,长相忆。
作者简介:
朱珊珊,山东单县人,1955年4月生,1974参加工作,1979年参加公安工作,1998年任上饶行署公安处国保支队长,2000年任上饶市公安局国保支队长,2004年任上饶市公安局国保支队长(副县职)至今。2003年3月至9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参加高级研修班带职学习。曾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和江西省公安厅授予的“十大破案专家”称号。
编辑:M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