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2023两会校友言论

【2023两会】刘宁委员:不要让学科交叉科研成果在评价时“无家可归”

来源:中国经营网 时间:2023-03-10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室刘宁建议,为学科交叉融合建立更合理评价机制。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研究、科技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

要调动科研工作者“学科交叉”融合的积极性

当前,各级政府部门、高校都高度重视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采取了不少有力措施。但刘宁认为,在科研评价环节,还存在着不利于推进学科交叉的痛点,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挫伤了科研工作者学科交叉融合的积极性,亟须加以改进。

目前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为代表的课题申报、成果评奖,对科研工作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这些申报、评奖受理成果的学科范围,都是依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的学科分类。

“带有学科交叉特色的科研成果,往往涉及数个学科,但目前成果申报表上的学科归属,只能填写一项,难以准确反映申报成果学科交叉的特点,不容易邀请到合适的评审专家。”刘宁表示。

此外,目前的成果评审,多采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的方式,这对于涉及学科交叉的成果,颇为不利。刘宁认为,“面对这类成果,每一位评审专家的知识盲点都很多,在匿名评审状态下,很难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这一方式需要加以改进。”

“学科交叉”不等于“交叉学科”。

“学科交叉”是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交叉学科”则是某些特定学科交叉融合之后形成的新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设置了“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管理遵循了学科管理的基本原理,难以充分满足推动“学科交叉”发展的需要,“不能单纯通过设立‘交叉学科’来推进‘学科交叉’,要探索更为丰富和适宜的方式,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探索。”刘宁表示。

“学科交叉”需灵活管理

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优秀成果奖的申报中,刘宁表示,“对于申报成果的学科归属,不要限定只能填报一个学科,建议允许申报人将成果所涉及的学科,逐一申报,最多可申报三个学科,以便更准确合理地邀请相关评审专家。”

目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的学科分类,在每一学科大类之下,都列有“××学其他学科”这一选项,为学科交叉成果提供了一定学科归属认定空间,但“其他学科”含义过于宽泛,难以准确寻找评审专家,刘宁建议由申报人明确申报本人成果所涉及的多个学科归属。

对于“学科交叉”特色显著的成果,如果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分别进行匿名评审,评审效果往往不理想。刘宁建议,“让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针对共同的评审成果进行当面会商,然后以现场匿名投票的方式,确定最终评价结果。这虽然会增加评审组织工作的难度,但对于促进学科交叉类创新成果的合理评价,会起到很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限于条件,不能进行当面会商,也要尽可能加强不同学科评委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对跨学科成果学术价值的认识。”

她还建议在建立评审专家库时,注意物色和培养“学科交叉”研究能力出众的专家。这类专家往往能对“学科交叉”成果给予更加公正的评价。希望切实加强研究,集思广益,不断探索“学科交叉”科研成果的合理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