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2021两会校友言论

【2021两会】刘宁委员:警惕PPT对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1-03-10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关系民族的未来,关系每一个人的成长。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对教育发生了深刻影响,大量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广泛运用。目前,青少年阅读写作能力的滑坡,已经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忧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发现,教学新技术的运用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弊端,一些新技术不合理使用产生的不利影响,一旦让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就很难弥补,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为此,她在今年两会,带来关于教育教学中合理运用新技术,重视PPT在大中小学课堂不合理使用对学生写作与思考能力影响的提案。
 
刘宁告诉记者,PPT(power point)是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21世纪以来,它在我国的大、中、小学课堂,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因其直观便捷的演示优势,受到广泛欢迎。但是,在PPT已经运用于课堂教学十几年之后,它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所存在的不利影响,已经显现,我们应该对如何合理使用PPT做出深入反思。
 
中小学基础教育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培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这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大学各个学科的专业学习各有特点,但作为一名大学生,无论哪个专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有较好的阅读写作能力。当前社会上出现碎片化阅读流行、写作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严重滑坡、逻辑思考能力降低等普遍现象,这些都与PPT教学长期不合理运用的负面影响,存在极为值得关注的联系。国外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学者已经对PPT的利弊有深入研究,认为它不仅沟通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养成不良的思维习惯。
 
PPT注重线性的“要点演示”,无法呈现文本的整体面貌及其复杂的内在联系,极大削弱学生“整体阅读”能力,进而导致学生缺少思维整体性训练,降低其逻辑能力。现在,碎片化阅读流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特别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但是,人们往往将“碎片化阅读”的成因,归之于现代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社交媒体交流方式的普及,而对PPT教学模式对此潜在而深入的影响缺少关注。
 
事实上,我国PPT教学普及于大、中、小学课堂,是近十几年的事,恰与“碎片化阅读”愈演愈烈的趋势相同步。课堂学习模式,会塑造学生的阅读习惯,中小学阶段是人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阶段,PPT在中小学的全面普及,其不利影响需要高度关注。同时,PPT往往有大量视频、图像内容,会极大干扰语言文字学习,使文本阅读低能化。
 
刘宁告诉记者,现在碎片化阅读流行。所谓“碎片化阅读”是指阅读碎片化阅读材料的阅读行为和阅读状态,其典型表现是利用零碎的时间阅读零碎的文本。目前由于手机、阅读器等电子阅读工具的普及,碎片化阅读这一活动和现象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和争议。就阅读普及的成本和便捷性而言,比起纸质书籍的阅读,碎片化阅读有可能是成本更低、更加便捷的阅读。充分利用手机来阅读课本、课外书籍、优秀论文等进行碎片化阅读,日积月累,可以增加阅读量。如果不苛求碎片化阅读达到深度阅读和体系化阅读那样的效果,我们乐见其具有唤起阅读意识、增强阅读兴趣和促进阅读行动等作用。碎片化阅读是肤浅阅读还是深度阅读,主要还是取决于读者自身是否具有深度思考能力。
 
但是,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种深度思考能力,不可能靠碎片化阅读来培养,必须在“整体性”阅读中才能得到深入的训练。人们由碎片化阅读获得的是碎片化信息,这是以将复杂事物的简单化来作为代价的。它只注重了扩充“事实”,让碎片化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受众的大脑,让受众始终处于知道新知识的喜悦中难以自拔,受众不需要付出思考,就可以轻易获得太多内容,这种快感总会让人难以自拔,所以才有我们停不下来的刷朋友圈、刷微博的习惯。碎片化阅读通常集合了大量信息却没有逻辑思维,有原因和结果却简化了推理的过程。当受众习惯只去看待肤浅的“事实”,而不去思考,不去将各种知识的“联系”起来,那学生的思考能力就得不到提升,甚至反而会下降。学生会习惯用孤立的信息去看待问题,习惯了简单的因果逻辑的思考方式,而失去了对复杂事物的思维能力。更严重的是,如果学生失去了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那无论以后接触什么知识,都是孤立的,碎片化的,没有能力将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也是事倍功半。
 
刘宁说,系统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思维是把客观事物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要求以系统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客观实际,掌握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大中小学教育其实就是让学生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建立脉络的过程,它会培养学生学习方法,辅以学习工具,从专业基础学起,逐步接触到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再搭配周边各类相关的知识以完善体系。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合理运用新技术,需要科学审慎,不能盲目拥抱新技术而不加反思。学校和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场所、阅读情境和阅读活动,推动青少年坚持整体阅读,坚持阅读经典著作,使青少年经由长期阅读实践而形成跟深度思考相适配的神经回路,从而培养出具有较强思考力的一代新人。
 
碎片化阅读容易掌握,容易成瘾,而整体阅读、深度阅读则需要有意识地深入培养和训练。中小学基础教育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都要自觉去养成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激发其兴趣。而课堂上对PPT的不合理使用,就削弱了这一训练。人们现在利用手机等电子工具看新闻资讯、读自媒体文章,很容易使大脑构建成一种适宜于碎片化阅读的神经回路。由于神经回路的潜在作用,一个人会产生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下意识地浏览新闻、读自媒体文章,逐渐发展成一种“手瘾”和“心瘾”。学生在读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整体阅读、深度阅读习惯,日后就很难克服碎片化阅读的瘾。
 
PPT在课堂的不合理使用,还让刘宁忧虑的是,它极大地削弱了学生“记笔记”这一重要课堂学习环节。“记笔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而且积极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汉字书写能力。PPT流行以后,学生记笔记的认真程度严重降低,特别是在大学课堂,学生已经基本不记笔记,代之以对教师的PPT拍照或拷贝,考试前死记硬背PPT的“要点”,不仅极大地削弱了课堂学习效果,而且写作能力、提炼概括能力,都无法得到积极锻炼。学生在课堂上,能将不同教学内容,迅速概括记录下来,这样的训练,在人生成长阶段坚持十几年,日积月累,对写作能力、概括能力的锻炼十分重要。现在很多老师和用人单位都反映,近些年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明显滑坡,询问不少有写作障碍的学生,他们已经很久不记笔记了。新技术的使用有一个过程,一个学生如果是到大学课堂才用PPT,影响还相对有限,但现在PPT在中小学教学中已全面覆盖,其不良影响更值得关注。
 
因此,刘宁建议,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充分重视长期持续碎片化阅读对学生写作与思考能力的影响,认识PPT不合理使用对中小学基础教育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淡化PPT在各种教学职称评定、教学比赛、公开课中的权重,不要助长形式主义作风。其次,高度重视学生记笔记、教师写板书的重要意义,不能过分依赖PPT,要让笔记、板书成为课堂的重要内容,注重学生听、说、写,以及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记笔记要特别提倡手写记录,这对于深化汉语汉字的学习,提高书法能力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