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庆祝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变革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19-04-17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光辉的一页,对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五四时期关于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历时百年仍不掩其华,在新时代仍彰显其可贵价值。

五四运动揭开中国近现代教育新篇章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运动孕育于错综复杂的国内境况。

当时北洋军阀统治黑暗,中国工人阶级正在逐步成长,等等。在“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历史背景下,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合理合法的权益却在列强的媾和中被牺牲。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爆了中国人民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始于学生运动,在无产阶级的推动下进入高潮。数十万名具有高度爱国热情的青年学生,充当了爱国运动的先锋。觉悟了的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是一场高扬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在中国政治、思想、文学及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样也揭开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篇章。

体现早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特点

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五四精神承继新文化运动的有益成果,以民主与科学为底色,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平民化和革新化发展,在思想与实践层面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当时,各类教育理念及实践,影响并改变着社会整体观念。

平民教育,是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影响下的产物,以“惟民主义”为方针,以教育普及与平等为目的,意图通过平民教育来最终实现平民政治,“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的与平等思想的教育”。

工读主义强调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创造一个合理的社会,并提倡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手脑并用等。20世纪20年代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将工读主义教育思潮推向了高潮。

实用主义教育兴起于美国,其代表人物杜威曾受邀多次来华宣讲,他的“教育万能论”迎合了20世纪中国教育转型的客观需要,其“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主张得到认可及推广,并对学制系统、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科学主义思潮也不断发展,涌现出了不同的流派。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主张将科学内容尤其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认为,应以科学为思想解放的武器,通过文化反思倡导科学启蒙。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以此作为解决一切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等。

在实践层面,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新学制、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等具体领域也发生着变革。

清末1904年确立的癸卯学制过分偏重普通教育,已现“如高等小学之作用不明,四年中学之文实不分,造出一般不能生活之人,往往扰害社会以攫取生计”等弊端,虽有壬子癸丑学制过渡,仍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需求。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现一反清末民初依照日本学制的模式,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单轨制形式,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便利了无力升入中学的学生,沟通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且将男女教育平等写入学制,顺应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中华职业学校、集美中学实业部等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的兴办,以及对职业教育平民化、科学化及实用化等方向的倡导,大力推动了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变革,在教学研究方面集中表现在重视科学方法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大力促进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在国内开展一系列教育调查、教育测验、教育实验和教育研究工作,改进高校的自然科学教学。在校务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倡导民主方式进行管理,允许学生在校内组织自治会、学生会,甚至打破清末以降严控学生评论时政的风气,在不少高校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组织,在倡导学生自我管理、出版刊物的同时,积极参与校务管理。

在推动女子教育方面,允许大学开放女禁,中等以上学校可以男女同校。随着平民教育运动的发展,引导并支持平民女性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改变了近代女学“贵族式”教育和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鼓励和倡导各地设立女子中学、兴办女子高等学校等,逐渐实现男女教育的平等。

科学积淀五四时期教育改革经验

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推进教育的转型与现代化建设有一定助益。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烛照下,教育变革倡导者所从事的教育理论创造,丰富了中国教育理论的宝库;所从事的教育改革实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这一历史过程促进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引发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一次飞跃。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置于首位,这就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明确了总体方向,并对教育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教育目标现代化方面,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因此,在面对当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种问题时,一方面,我们要立足新时代,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全面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适逢五四运动百年纪念,我们应当加深对五四运动时期教育的认识,了解其内涵,挖掘其当代价值,以助力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新征程。

在当代,我们要继续发扬和传承民主与科学精神以及在实践中被检验过的符合教育规律的真知灼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在新的层次上、更高水平上,把教育公平推上新台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具有历史眼光,科学对待五四时期关于教育新变革的具体探索,全面梳理教育事业发展新变化,提炼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特别是对照“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的标准,找准突出问题。要充分理解当下,全面学习、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用新思想武装全体教育工作者,指导今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莹

原文链接: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变革(转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2月14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