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2015“两会”校友言论

李光宇代表:经济新常态下应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来源:中国经济网 郝红波, 郝红波 时间:2015-03-13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亟待通过加大教育投入获得未来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当前我国教育投入占GDP总量刚达到4.3%,距离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宇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董事长李光宇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议政府进一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确保我国教育投入占GDP总量的比例在2015年-2017年间上升至5%,在2018年-2022年间达到6%,并调整经费结构,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倾斜。

李光宇表示,进一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资金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但并不意味着效率低。虽然不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那样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来看,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产出比反而是最高的,从长远来看也是最划算、最实际的。”他这样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有三个不同于过去30年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一是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二是需要大量科技创新,而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历史也证明,世界经济下行往往伴随着教育的蓬勃发展,而教育的大发展也都作为经济复苏的强心剂,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中,由于就业紧张,更多人选择接受更高教育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10年后,美国青少年的高中毕业率从30%增长到50%,培养出了大批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当中有技术工人、办公室职员,也有那些塑造了通用汽车、美国钢铁、R.C.A.以及IBM等大型公司的经理们。在随后的数十年间,他们成了推动美国跃居世界超级强国的中坚力量。

而李光宇表示,我国当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亟需加大投入弥补差距。虽然201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已经占GDP的4.3%,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各级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是,即使以目前教育投入占GDP 4.3%的水平来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也是远远不够的。

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无一不把教育投入放在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位置。据了解,从全世界范围看,平均水平为4.9%,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1%,美国教育投入占GDP的8%,日本为5%,印度为7.4%。作为世界上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的国家,美国各州级政府始终保持着重视教育投入的传统,大部分州40%以上的经费都用于教育,地方政府的财产税主要支出于教育,从而为其成为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此外,我国用于教育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的32%的经费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中,其中三成左右都又集中用于100多所985、211工程重点大学的建设,经费结构并不合理,涉及社会公平的义务教育、对国家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具备重要意义的职业教育都未得到充足的经费。

对此,李光宇代表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将进一步增加教育经费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确保我国教育投入占GDP总量的比例在2015年-2017年间上升至5%,在2018年-2022年间达到6%。

二、完善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体系,成立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拨款。以及时的监督和有力的管理促进教育经费投入逐步常态化、高效化,从“完成任务”转变成为“积极投入”。

三、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省级财政对基础教育的统筹,避免因基础教育经费由县乡财政为主保障而导致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经费不足、区域教育发展失衡。

四、在增加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同时调整经费投入结构,改变过去过度向高等教育倾斜的做法,加大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倾斜力度。

李光宇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历史关键时刻,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采取“投资未来”的战略,用教育、技能和终身学习应对挑战,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确保中国青少年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在变化莫测的全球经济形势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转“危”为“机”。

校友简介:

李光宇,男,2005-200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硕士,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