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北京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共分为四个系,每年全日制毕业生近三千人,巨大、丰富的院友资源是我院开展院友工作的天然优势,如何更好的对院友进行资源整合、匹配是未来几年我们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更像是一条纽带,纽带的连通意味着无限的机会,我们要努力为校友搭建、创造交流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才能在不断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产生奇妙的效应,创造更多的可能。
一、持续做好联系院友、服务院友、宣传院友的基础工作
努力做好校友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校友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校友工作的基石,校友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始终是院友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即便如此,仍然会有大量的院友信息因为各种原因流失,这也就意味着因此而中断了母校与这部分院友的一切联络,对于学院和院友来说,无疑都是最大的遗憾。院友会以活动为契机,以期刊为载体,努力搜集院友信息,实时更新并不断完善院友信息登的内容,目前已录入校友信息管理系统的院友信息多达13498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与学院教务办公室、就业指导办公室相配合,在学生入学初期和临近毕业时就搜集相关信息,将整理院友信息的起点向前推移,在毕业时再及时跟进更新院友信息,争取为联系院友做好信息储备改善目前被动搜集院友信息的现状。
精心制作电子季刊《EECS院友通讯》
从院友会成立至今,《EECS院友通讯》始终是传递学院动态、联系各界院友、宣传杰出院友、抒发院友情感的重要渠道。期刊通过“院友信息管理系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行,每期《EECS院友通讯》邮件送达5000余封,在院友和学院教职工中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2014年至2015年期间,院友会共完成三期《EECS院友通讯》期刊的美编素材搜集、文字部分采访及组稿、期刊定稿及发行,共收到随刊发送的“院友信息登记表”反馈300余条。目前期刊的固定版块有“卷首语”、“今日北大”、“学院动态”、“院友风采”、“师德风范”、“学子情怀”、“美在北大”、“生活小贴士”、“大家来找茬”、“百年讲堂”,此外还有一些临时板块,比如:“迎新季”、“毕业季”、“校庆专题”等。在这三期的期刊中,我们分别采访报道了三位教师以及三位院友,他们分别是:
——余道衡,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美国IEEE 高级会员;
——谢柏青,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教授,现任北京市高教学会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陈江,北京大学电子学系副教授,现在工作于卫星通信研究中心(隶属于现代通信研究所),研究方向为通信、信号处理、电子系统;
——赵岗,北京大学1996 级计算机系院友,北京安管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陈寅,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05级硕士。曾任Melotic和下厨房的创始合伙人、曾经在豆瓣和美团工作,分别担任软件开发工程师和高级云计算开发工程师;
——张志坚,北京大学97 级本科电子学系院友,创业公司耶客CEO,推出了“好东西”、“烧饭饭”等手机软件。
努力搭建网络平台,使交流更加及时、便捷、有效
2014年底,院友会建立了“北大信科院友群”微信群。其中包含了80年代、90年代、00年代、10年代入学的500位院友(500人封顶)。年级跨度大、涵盖领域广是这个微信群的主要特点,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好这个庞大的线上交流平台,我们设立了信科院友会服务群,由52位年轻院友自愿加入,积极主动的承担了一部分群维护、线下活动组织和宣传的工作。此外还制定了严格的“群聊公约”,并对加入群聊的院友身份进行审核,以确保为院友们创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群聊环境。同时,我们还设立微信订阅号“北大信科院友会资讯”,由院友会的志愿者进行日常维护,及时向院友发布学院的最新动态。
网站重建,借助学院网站的改版调整的机会,院友会重新设计了院友会网站,旨在为院友提供一个更加便捷方便的信息交互平台,其中计划设立的版块暂定为七个,分别是“最新动态”、“活动预告”、“院友登记”、“院友捐赠”、“院友风采”、“院友社区”、“院友通讯”,计划在2016年年初正式上线。
二、以活动为契机,搭建院友交流、联谊的平台
为各年级值年返校做好保障、接待、宣传工作
协助组织接待年级毕业周年、入学周年值年返校活动共计5次,从前期筹备到活动接待等各个环节为院友返校提供全面细致的服务,并在活动后进行宣传报道、信息更新、资料留存等工作。
——2015年5月9日,协助无线电系59级院友举办“毕业50周年返校聚会”活动。
——2015年7月6日,协助电子学系05届院友在理科二号楼2135会议室举办“毕业十周年返校聚会活动”。
——2015年8月15日,协助计算机系90级院友举办返校聚会活动。
——2015年8月22日,协助计算机系97级院友举办返校聚会活动。
——2015年9月7日,协助无线电系65级1班系友举办入学50周年返校聚会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2014 年12 月中旬,黄如院长以到美国旧金山参加国际会议为契机,发起组织了一次“旧金山北大信科院友聚会”,一同前往的还有计算机系副系主任郭耀老师,两位老师为远在旧金山学习、工作的五十余位院友带来了母校的温暖和问候,场面十分热烈。
继续做好校庆“家年华”返校日的接待、组织工作
院友会在2015年度117周年校庆返校日活动期间,积极参与校庆筹备会议、逐条落实校友办下达校庆接待的各项要求。校庆返校日“家年华”活动中,院友会在邱德拔北广场设立信科接待展台,树立学院介绍展板,接待返校院友近百人,为院友提供个人信息登记、校庆信息咨询等服务,并提供学院宣传册供院友取阅。在校庆返校活动后,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期刊等多种途径努力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于2015年5月4日,117周年校庆返校之际,协助校友会发动信科院友及教师之中羽毛球运动爱好者组队参与“北京大学首届校友羽毛球联谊赛”。在首届北京大学全球校友羽毛球联谊赛中,由我院院友、教师八人组成的“信科机器人”羽毛球队,经过一天的精彩角逐,在来自各类校友组织的36支球队中,取得第12名的成绩。
响应校友办号召,发扬体育精神,举办“信科校友师生乒乓球联谊赛”
在喜迎燕园117岁生日之际,信科院友会和学院工会于2015年5月4日下午2:00在邱德拔140乒乓球馆联合推出了首届“信科校友师生乒乓球联谊赛”,为广大爱好乒乓球的院友和在校师生创造了一个相互交流的良好机会。重拾青春岁月、回忆燕园时光。共有院友、教师、学生近20人报名参加了本次比赛。在比赛过程中,院友师生都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充分发扬了敢打敢拼、斗智斗勇的拼搏进取精神。经过四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最终决出了本届比赛前八名:获得前三名的分别是:李建平(校友,卫星通讯实验02级博士后)、向春丞(在校学生,12级硕士生)、李洪昌(校友,04级计算机本科)。
三、积极发动院友捐赠,为学院、学科发展多做贡献
为促进学院发展,加强学院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密切学院与各界人士的友好关系和广泛合作。院友会大力倡议学有所成的优秀院友为母校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计算机系93 级院友雷鸣于2014 年10 月发起成立“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创新中心”,并以个人名义出资一百万元人民币捐助设立“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创新基金”。用于大数据和机器和机器学习创新研究与教育有关用途(包括但不限于):资助老师和学生开展相关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支持相关的学生竞赛和社团活动、支持学生团队参加相关的国际学术比赛等。
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创新中心致力推进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科研和行业需求结合,将大数据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科研成果,转换为真实的社会价值。通过引入多位行业领袖作为顾问团队,进而去发现真实的社会需求,并利用企业提供的大数据,使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分析,推动实用研究的进步。通过引入多位顶级投资家作为顾问团队,进而将资本和研究打通,在相应的研究有很大的社会价值时,可以及时便利的引入资本,形成产业和规模。
四、积极响应校友会号召,扎实做好组织建设和基础服务工作
我院院友会作为北京大学校友会下属二级校友组织,在积极做好面向院友的一系列院友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响应校友会的各项号召,有效落实校友会的各项指示,紧密围绕在校友办周围。在2014-2015年度,院友会向校友会提交2014年年度工作总结、2015年工作年度计划以及2015年校友组织常规备案工作的相关材料。积极参与每两年一届的“北京大学校友会表彰奖励工作”,推荐优秀校友参加评选,并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友会”名义自荐参评优秀校友组织。积极协助校友工作办公室进行重大活动(如校庆返校活动、毕业典礼等)的通知邀请、联络接待、统计汇总等工作。参加2014年12月27日-28日在天津市举行北京大学校友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
院友会在日常工作中,为院友提供校内信息咨询、接待校友来访、帮助校友办理校友卡、发放演出门票、帮助校友寻找同学、老师,等各方面的服务和帮助。院友会学生志愿者的招新、日常管理、工作会议、轮流值班、发放补助、费用报销等,目前共有学生志愿者8人。重新梳理核心优秀校友名单,为120年校庆做好准备,计划加强与这部分院友的交流和联系,发动学有所成的院友积极为学院、学校发展做出贡献。顺利完成“北京大学TMT校友会”的组织备案及交接工作。
五、遇到的困难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困难就是邮件无法大量群发的问题。这使我们坚持发行了7年的《EECS院友通讯》期刊的发送工作一度陷入困境,信息学院院友基数大,年龄层次跨度大,邮件无法大量群发,这给我们的通知、联络工作造成了极大地障碍,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能够联络到的院友十分有限、且这种方式既不够正式也不方便查找信息,对于一些重大活动的邀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联络工具,我们也只能间接、辗转的通知部分院友,无形之中使我们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面对这个各院系校友组织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希望校友办可以出面帮忙统一协调解决,使我们多年来努力建立起来的校友邮件数据网络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以免造成校友资源不必要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