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
宗国英,男,汉族,1963年8月生,河南内黄人。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
宗国英
原文标题:专访宗国英:解读滨海新区发展中的”数字经”
人民网天津3月13日电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接受人民网采访。在谈到滨海新区的发展时,宗国英用了10%、45%、1000亿、300等多个数字,这些数字组成了一部“数字经”,展现出滨海新区蓬勃发展的态势。
人民网:滨海新区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了万亿大关,成为滨海新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站在这样的历史高点上,您有什么样的思考?
宗国英:对滨海新区来讲,2016年GDP冲破万亿大关,我们顺利完成了新区“三步走”的第二步目标,目前正在大步向率先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第三步目标迈进。在这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建设等多重叠加机遇,全力打造“六城”,加快推动滨海新区向国际化创新型宜居生态新城区的目标前行。
建设从严治党的示范之城。坚持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党内政治生活更加规范,践行“四个意识”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选人用人机制更加完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素质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更加有力,村居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升级转变,机关事业单位等领域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持续增强。政治生态更加良好,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得到严格坚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得到始终坚持,清廉为官、事业有为成为新区干部的鲜明特质。
建设效速兼取的实力之城。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效益和速度的协调性,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率先闯出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70%,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
建设对接国际的开放之城。坚持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管理方式、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程度显著提高,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更加优化,率先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到202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60亿美元、内资8000亿元。
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坚持以新除弊、以新破难、以新应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市场活力、企业活力、资金活力和人的活力显著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创业平台蓬勃发展,创新创业环境人人向往,努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产业创新中心。到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
建设绿色宜居的生态之城。空间布局更加优化,载体功能显著增强,全域覆盖的现代交通体系、绿地系统网络和数字城管平台全面形成,基本建成核心标志区。到2021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空气质量达标率居于全市前列。
建设和谐共享的幸福之城。各项社会事业协调高质发展,法治滨海、平安滨海、安全滨海建设扎实推进,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保障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五年累计新增就业6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左右。
人民网:今年年初的滨海新区人才工作会议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每年投入20亿元全球招揽人才计划。计划中的“六个亿元”经费支持,力度空前,在全国首屈一指。这个举措的设计初衷和预期目标是怎样的?
宗国英: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的主动权。滨海新区未来的发展,不仅要拼产业、拼项目,更要拼人才。我们出台这个政策,主要是考虑: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关键是海纳百川“引人才”;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产业创新中心,关键是多措并举“育人才”;实现国家赋予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关键是不拘一格“用人才”。我们要通过实施“人才新政”,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人才聚集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为打造更高能级的开发开放平台提供保障。
我们的预期目标是:到2020年,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10名左右,新引进新培养3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若干人才团队,聚集高层次人才15万人以上,人才总量达到100万人,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开放程度高、人才密度大、政策机制新、创新活力强、人才效能优的人才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
人民网:最近数据显示,自由贸易试验区90项改革任务全部落地,9项创新成果向全国推广。新区在统筹推进制度创新、产业聚集、功能建设等方面有哪些经验?
宗国英:天津自贸区三个片区全部坐落在滨海新区区域内,天津市自贸区管委会对自贸区建设进行统筹管理,滨海新区全力支持推动。天津自贸区自挂牌来,改革开放的红利不断显现。主要是,有力地促进了投资贸易规则与国际接轨,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推动发展的成效明显,累计新增市场主体数超过设立前的历年总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口岸快速放行率达88%。贸易便利化水平稳步提升,天津海关、天津检验检疫局出台便利化措施,通关时间大幅降低;2016年累计平行进口汽车,占全国80%以上。金融开放创新积极推进。跨境本外币资金池、跨境融资、融资租赁收取外币租金等创新业务取得明显成效,租赁业创新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两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服务、支持、推动自贸区制度创新、产业聚集、功能建设,为自贸区改革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一是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加快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企业设立实现“一照一码一章一票一备案”一天办结;完善电子市民中心功能,全面推行“一站式”在线公共服务;强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个清单的应用,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实行公务员双向聘任制改革,为深化人事体制改革作出示范。这些经验也为全国改革作出了有益探索。二是推动现代产业加快集聚。主要是打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张牌”,全力做好项目建设、转型升级,深化改革三个重点工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足鼎立”,为自贸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三是推动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交易、船舶管理等高端业务;发展跨境电商和保税贸易、离岸贸易、服务贸易;培育跨境金融、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滨海新区的国际航运功能、国际贸易功能、金融创新功能不断强化,为自贸区改革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撑。
人民网: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滨海新区在2017年会有哪些举措?
宗国英:2017年,滨海新区将要打造“四梁八柱”,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发展。
“四梁”就是以先进制造、科技研发、金融创新、文化创意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特别是落实好与中船重工、中钢集团、中化集团、中交建等央企已达成的合作事项,促进央企项目聚集。“八柱”就是构筑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于家堡金融创新示范区、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临空经济示范区和航空物流园、自贸试验区、南港石化产业基地、京津临海教育旅游文化合作区、未来科技城等八大协同发展合作平台,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助推天津“一基地三区”建设,主动服务河北兄弟城市转型发展。同时,我们注重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强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注重探索实施医疗保险一体化、户籍一体化、人才一体化、义务教育一体化等政策,加快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
人民网:2017年,新区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宗国英: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滨海新区将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国家创新城区试点建设任务。建设一批京津联合科技研发中心和国际技术转移基地,新建10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快建设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新建科技企业孵育载体5家。继续支持重点研发机构升级,推动研发平台与主导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引才与引资并重,扩大人才专项基金规模,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搭建各类人才服务平台。强化人才决策协调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一批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载体。
在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方面。滨海新区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构筑引领区域发展的国际化新高地,推动建立口岸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提升京津冀通关一体化平台服务水平。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走出去”,开辟更多国际邮轮母港航线,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原文链接:专访宗国英:解读滨海新区发展中的”数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