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艺,2022—202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调至河南省直机关工作。在校期间曾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就业实践部副部长、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学硕班党支部宣传委员等职务;参与过多次社会实践活动,曾担任北京大学2023年“力行计划”研究生寒假社会实践内蒙古鄂前旗团领队;曾获得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奖、北京大学“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一等奖、北京大学寒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奖等荣誉。
燕园情 中原梦——一名北大选调生的扎根与绽放
金秋10月,我驻村锻炼的李封三村又进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位于巍巍太行南麓的这个村庄,是我迈出北大校门进入社会实践大课堂的第一节课。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个不停。窗外,连绵的细雨如丝如缕,我的思绪也随之飘回到在燕园读书求学的那段难忘的光景……
哦,那是未名湖畔的湖光塔影,迷人的晚霞在天边沉醉;那是图书馆外金黄的秋叶,金灿灿的银杏叶随风飘落;那是静园的古色古香,温暖的阳光在那里西斜;那是五四操场涌动的人潮,青春的汗水肆意挥洒;那是座无虚席的百讲,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令人叫绝……一幕一幕,恍若昨日。

王艺
如今的我,已经回到家乡,踏上工作岗位。我始终忘不了在燕园度过的那段短暂而又充实的校园时光,更忘不了北大给予我的知识、眼界和精神。曾经迷茫无措的游子,仿佛一株小小的幼苗,在这里扎根生长,待枝繁叶茂之时,又回到家乡热烈绽放。
初入燕园之时,我曾被这里美丽的景色、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吸引。渐渐地,我才明白,真正支撑这所百年学府昂首屹立的,并非其风华绝代的外表,而是深植于血脉之中的家国情怀。刚刚入学时,我参观了校史馆和北大红楼,在那里看到了北大的悠悠历史,感受到先辈们的赤子之心和报国情怀。我深刻认识到,成为一名北大人,意味着一份无上的荣光,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课堂上,我不仅构建了丰富的知识体系,收获了日渐开阔的视野,更重要的是,那份作为北大学子的责任感被不断唤醒和强化。记得一位老师曾跟我们说:“年轻人绝对不能甘于平庸,不要失去北大的光芒,或许未来你会忘记具体的知识,但是独立思考永远不能停止。”这番话语,如晨钟暮鼓,至今仍在我心中回响,并时时警醒着我,不要忘记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作为北大人,就不能眼中只有自己,而是要努力关心家国天下。

王艺参与江苏无锡“名校优岗”政务见习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这是《燕园情》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词,它如同一座灯塔,时刻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在母校的那两年,我参加了多次社会实践活动,从内蒙古鄂前旗的辽阔草原,到四川通江的层峦叠嶂,从江苏无锡的温婉水乡,到广西上思的秀美青山,我努力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每一次深入的基层调研中,触摸不同地域的脉搏,感受多元文化的温度,捕捉那些平凡而动人的中国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四川通江县太平场村与侯朝喜老人的相遇。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幅动人的画卷:曾是村里的书画老师,后当选为村干部为民服务,退休后又重拾画笔,将一腔赤诚倾注于红色创作。他笔下的每一幅画,都是对当年红军入川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红军精神的生动传承。“我真心希望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我也有一份责任。”侯爷爷虽然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仍然为国家贡献余力,这份赤子情怀和爱国热忱深深感染了我,也让我深刻体悟到,“学以报国”绝非一句远在天边的口号,而是要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用一生去践行的庄严承诺。

侯朝喜老人和老伴
校园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便到了求职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和无数应届生一样,面临着未来的抉择:是留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北京,还是回到生我养我、急需人才的河南?这个问题,在我心中反复出现。许多个夜晚,我独自在未名湖畔仰望星空,看着繁星在深邃的夜幕中闪烁,或明或暗,却共同构成了璀璨的银河,我心中渐渐有了答案。每个人,不正如这夜空中的一颗星星吗?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岗位如何,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能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芒。这份光芒,或许微弱,但当万千星光汇聚,便能照亮整个时代。
作为北大学子,我们理应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我想,我的价值,不应仅仅是在繁华都市中追逐个人的光芒,更应是回到那片需要我的土地上,用我的所学所能,为家乡的未来增添一抹亮色。于是,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回报家乡的热情,我最终报考了河南选调生,选择成为一名扎根中原大地的青年干部,去践行那份“情系城镇乡野”的初心。
尽管已经告别燕园,踏上了工作岗位,但北大教会我的独立思考意识、刻苦钻研精神和矢志报国情怀,早已内化为我前行路上最坚实的底气。去年9月,我来到焦作市中站区李封三村驻村锻炼。作为典型的“三门”干部,我的阅历经验有很大欠缺,对基层社会也没有充分的了解,面对即将开始的驻村生活,我的内心既期待又有些担忧。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基层,了解基层,在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是我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王艺参与李封三村卫生清扫志愿服务
正当我迷茫之际,总书记在考察北大时对青年人提出的“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八字箴言,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青年人要忠于祖国、立鸿鹄志、求真学问、做实干家,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我逐渐明白,要想真正在基层有所收获,就要能够沉得下性子、迈得开步子,真正走入老百姓中间,慢慢读懂基层这本内涵丰富的“无字之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更好地融入这里,我不再满足于案头的资料,而是选择用脚步去丈量、用真心去感受。我主动研习当地的历史文脉与风土人情,经常跟着村干部和网格员入户调查、走访排查,并主动承担自己责任范围内的工作。这一年来,我走过了李封三村的大街小巷,也和许多基层群众拉话聊天。渐渐地,我和村干部们熟络了起来,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也亲近了许多。我从刚到基层时那个青涩的学生,变成了村民们口中“大队新来的闺女”。

王艺在李封三村入户走访
在这一年的驻村实践中,我看到了基层干部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日夜坚守,看到了志愿者们不求回报的默默奉献,看到了乡亲们勤劳朴实的坚韧品格,也看到了困难群众生活的不易与艰辛。这一幅幅鲜活的基层图景,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我们作为人民公仆的职责,就是让每一位群众都不掉队,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在一次次的倾听、一场场的交谈、一回回的帮助中,我也慢慢褪去身上的学生气,学会了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基层的视角去关照社会,逐渐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干部。

王艺与李封三村网格员交流
作为新传学子,在母校所学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让我在基层也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日常工作之余,我积极搜集整理村内各项工作成果,参与并记录各项活动,撰写了多篇新闻稿件,有不少都发表在了当地媒体平台上。这些文章中,有的记录了精彩纷呈的村级趣味运动会,有的展现了网格员们信息核查的精准高效,有的歌颂了志愿者们开展爱心义剪的奉献精神,有的体现了村干部们救助困难群众的温暖关怀……这些文字,如同一根根丝线,将基层工作中看似零散的点滴串联成章,也编织出一幅幅有温度、有故事的乡村生活画卷。在撰写稿件的过程中,我不仅和基层干部群众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也体会到了运用所学知识奉献社会的喜悦,践行了一位北大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定决心。
如果说新传的专业知识是我手中的“利器”,那么北大所赋予我的系统思维与组织能力,便是我应对复杂挑战时最坚实的“左膀右臂”。今年4月底,我们村举办了一场趣味运动会,这是村里第一次牵头组织大型的文体活动,村支书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我运用自己在校期间带队实践、组织活动的经验,积极动员村干部、网格员共同开展工作,将这项看似庞杂的任务,科学拆解为前期策划、人员组织、物资采买、现场调度、后期宣传等关键模块,并进行人员的合理分工。最终,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一场充满欢声笑语的趣味运动会成功举办,赢得了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这次成功的实践,不仅为我日后应对更艰巨的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更让我深刻领悟到,母校所馈赠的,远不止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和运筹帷幄的组织能力,这些都让我在面对风雨挑战时,多了一份从容不迫的坚韧和底气。

李封三村趣味运动会
窗外雨丝飘洒,层层雨幕,仿佛在我心中汇聚成一片浩渺的未名湖水。此刻,作为北大曾经的莘莘学子之一,我离开母校后就像一叶扁舟,在自己的事业海洋上航行。无论风浪多大,母校永远是我最温暖的避风港,也是我最笃定的指明灯。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每一个从北大走出的学子,都不会忘记自己身上承担的时代使命。我感恩母校,是她以丰厚的土壤和养分,将我培育成一棵有根有魂的树;我亦感恩河南,是她以广阔的天地和机遇,让我得以枝繁叶茂、热烈绽放。
我们这一代青年干部,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新时代的接力棒已然在手,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展望前路,我将始终铭记这份从燕园到中原的赤子情怀,将“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嘱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愿做一颗扎根中原的种子,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汲取力量,奋力生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属于我们这一代北大人、这一代青年干部的智慧、青春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