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根植中原 心系未名——一名北大选调生的基层答卷

来源:北京大学河南校友会 时间:2025-11-11 作者: 李翊铭

李翊铭,2019年入学,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社会工作专业2021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科学实践创新奖等荣誉。毕业后选调至河南,于登封市颍阳镇挂职锻炼2年,现任职于中共郑州市委办公室。

根植中原 心系未名——一名北大选调生的基层答卷

毕业四载有余,恍如昨日。我从未名湖畔那个孜孜以求的学子,而今已成长为扎根基层、守护一方百姓的新生力量。从湖光塔影走向田野乡间,从书斋课堂迈向广阔天地,每当回首选择之因,诸多画面浮现眼前:疫情大考中,于风雨里勇担使命、守护人民的选调生身影;出征仪式上,“老中青”三代北大人倾情讲述基层奋斗故事时的热泪盈眶;融入血脉的,是北大人始终如一的家国情怀与初心承诺...我坚信,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欲成破竹之势,必先向下扎根,在基层沃土中汲取养分、积蓄力量,终能向上成林、不负时代。回眸几年过往,谨以我在挂职锻炼的宋窑村这块土地上写就的青春篇章,奉予母校审阅。

闻民声、知民意,躬行田间“汇民情”,叩问初心使命

2021年,我开始在登封市颍阳镇宋窑村挂职锻炼。初来乍到,头顶名牌大学的标签,却资历最浅、经验最少,唯有以“躬行”的姿态走进田间地头,才能走进千家万户老百姓心中。田野调查是身为社会学学生的“看家本领”。我深知,要将自己作为一张白纸,不带任何假设的走入“田野”中,才能真正融入村民、了解村情。于是,我成为了村支书身后拿着笔记本跑来跑去的“十万个为什么”,从基本的村情概况到本村的发展瓶颈和未来规划,随看随问随记随想,掌握了宋窑村资源、生态、产业等各方面村情。从和村委们唠家常开始建立联系,到帮助他们解决日常村务工作中举手之劳的小问题,再到通过“口述史”的方式从他们的视角了解宋窑村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我在他们口中也悄然从“省里招的名牌大学生”变成“咱们支书助理翊铭”。宋窑村是个小村,全村700余人,在村仅300余人,这为我“汇民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逐户走访独居、高龄老人开始,以弱势群体为核心逐步扩大范围走家串户。初来时,从宋窑村的奶奶跟我说“我年纪大了,下次见面我可能还是记不住你是谁”,到离开时刚一张口她就说“我记得你,小李嘛”。这个时候,我才深深体会到,向下扎根,暖在心里。

解民忧、护民利,干在实处“为民生”,笃行初心职责

民生藏在“小事”中,实干笃行创实效,唯有在付诸行动中方练就想做事、敢做事、能做事的过硬本领,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求。脱贫攻坚后评估是我到基层锻炼参与的第一项工作,是2021年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复检和巩固,是对脱贫不脱政策总方针指导下各项工作落实落地的检验。通过村两委干部带队的方式,我与镇乡村振兴办干部一同进入脱贫户、监测户家中开展访谈调研,以真正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及脱贫户生活现状,严格从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及巩固成效四个方面去评估工作开展情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收入情况成为和脱贫户、监测户交谈时评估他们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

李翊铭走访监测户填写明白卡

一次进入一个脱贫户独居爷爷家中时,通过交谈、翻阅资料证实各方面政策落实都已到位,我自然而然的认为,这一户的工作没有什么问题。但临走时镇长突然对村支书说了句“回头村委找个电视给他装上吧,也不用太新能看就行,老头儿一个人在家没人说话没啥看的也怪闷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更成为日后工作的提醒。我在象牙塔里专攻老年方向多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最基础的理论知识,而在工作实践中却恰恰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更多的温度,更需要所学化所用真正为民生服务。正如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中,不是严格按照硬性标准“一刀切”,而是为独居老人留下一侧家门外的高台以防止其跌倒,这些皆是按章办事之外的按需量情,在政策推行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以人为核心,为民生干实事。

集民智、舒民心,聚焦群众“真需求”,书写初心答卷

为民服务是指要真正扑下身子深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所需所求作为第一信号、第一标准。要善于倾听每一个群众的真实诉求,重点关注独居、高龄老人等特殊弱势群体,而后根据千差万别的情况、不断变化的实际进行精准施策。这是真正的秉持为民服务的初心、践行为民服务的使命。

我的专业是社会工作,方向是老年精神健康。尽管在基层锻炼的两年时间十分有限,但当来到宋窑村的第一天,我思考的问题便是,我能如何利用自身专业所学为这个村做些事、干成事,哪怕是一件小事。于是,从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开始,通过设计问卷和访谈,我着手进行一系列包括精神、生理健康等内容的调研,而后结合宋窑村地少人少、常住人口80%为老年人、多独居或与配偶居住、老年人精神娱乐活动单一、罹患慢性病人数多等现状,我策划了一系列老年社工党建活动,包括老年精神健康、常见老年疾病预防等层层递进的内容,希望能切实提升在经济发展弱势乡村里老年人的生活福祉。在镇党委书记及宋窑村支书的支持下顺利开课,从慢性病健康管理、了解阿兹海默症到预防老年跌倒、老年生命教育,我结合专业所学设计了一系列老年课堂,带领老年人做手指操、健步走。在此期间也不断走访独居、高龄老人,通过访谈持续修正活动方案,并基于此进行了基层治理视域下农业型农村养老服务问题的学术研究。从寥寥数人到座无虚席,老年讲堂系列活动得到老年人们的一致肯定。我仍然清楚的记得第一讲慢性病开讲前,一位爷爷说“慢性病你该得就得,不该得就不该得,别人说了也不算”,在场爷爷奶奶都笑出了声,那一刻我明白这就是我要站在这里的必要性,直到科普结束他满意的点头。再到离开宋窑村后,依然有老人主动问“小李什么时候再开课”,我深知这皆是当初迈出第一步的意义。

李翊铭带领老年人观看预防老年痴呆科普视频、做手指操

同时,在宋窑村校舍改造党群服务中心的契机下,我与村支书积极沟通谋划老年活动室的设计,不断动员村内退休教师和积极的老年人参与,策划成立围棋、刺绣、写字等兴趣角,希望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常态化活动场所,持续丰富其老年精神生活。持续聚焦、主动挖掘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求,是沉下心来用情用力,扑下身子履职尽责的最好体现,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实践中长真才。

李翊铭走访宋窑村独居老人

察民情、促落实,奔走一线“传民声”,践行初心担当

而今,我以党办人的身份,将基层汲取的养分转化为督查工作的温度与精度。奔走于项目现场、群众之间,每一份督查报告都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民声的回响、民情的映射。我深知,督查不仅是发现问题的“眼睛”,更是推动落实的抓手;调研不仅是记录真实的“笔杆”,更是连接党心民心的“桥梁”。在桩桩件件的民生实事中,我以脚步丈量责任,以文字传递诉求,力求把每一个群众的期盼都写进政策的缝隙里,把每一份基层的智慧都融入决策的脉络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民生,方能行远。

结语

昔日在未名湖畔立下的家国誓言犹在耳畔回响,北大人从未忘却肩头承担的时代重任。我们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坚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更将这份理想付诸于大地之上的实践。基层的点滴体悟、民生的真实温度,让我深知家国天下的誓言从来不需要多么铿锵的话语注解,它深深植根于我们所守护的一方土地上。身为北大选调生,生逢盛世,自当不负盛世。我愿意始终不忘初心,无惧艰难,直面挑战,真正扎进田间地头,融入烟火人间,做到深入基层不“背手”,遇到问题不“缩手”,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毅担当,脚踏实地、真情实意守护这一方水土,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