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从未名湖畔到塔里木盆地——北大人的石油勘探之路

来源:“北大人”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1-01-05

编者按:北京大学岩矿地球化学专业的他,为了寻找石油,走遍了56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他参与寻找的塔河油田、跃进油田、顺北油气田等油田给国家提交的石油探明储量达十几亿吨,累计生产原油已超过一亿吨……

今天,让我们跟随法学院校友李慧娟的脚步,一起走进这位北大“油田巴郎亚克西”的石油勘探之路……

 

10月深秋层林尽染,美景如画,却好像一闪而过。天空蔚蓝,大片的云如棉絮一般挂在头顶。此行,我乘车前往塔里木盆地,看望在那儿工作的校友艾克拜尔·沙迪克。车子驶出市区,穿过达坂城风车田,公路两旁的植被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茫茫戈壁。

行驶在戈壁荒滩上,沿途两侧除了砂石、荒山,偶尔能看到生命力极顽强的骆驼刺,一蓬一蓬地出现在道路两边的沙地上;大地像被烤焦了一般,一会儿灰,一会儿黄,远处由于地壳挤压而形成的皱褶状山峰,全都光秃秃的,一个个孤独地横卧在辽阔的大地上……

这是一段很沉闷的旅程。

百无聊赖之中,我闭目养神,不再去看荒芜的大地,在脑海里回忆起要去看望的这位艾克拜尔校友。记得有一条42秒的抖音视频红遍网络,点击播放量超过60万,超过4.8万名网友点赞留言。视频中一群石油勘探人攀走在陡峭、层叠的山岩间,为祖国努力寻找石油,佩戴党徽身着红色工作服的校友就在其中。

艾克拜尔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岩矿地球化学专业,是中石化西北石油局一名石油地质工作者。工作以来,一直“游荡”在祖国西北广袤的戈壁、山岩、沙漠中。为了寻找石油,他走遍了56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参与寻找的塔河油田、跃进油田、顺北油气田等油田给国家提交的石油探明储量达十几亿吨,累计生产原油已超过一亿吨……

这是一组令人惊诧的数字。母校一直也非常关注这位校友,北京大学校友会的老师亲自打来电话关心、询问艾克拜尔师弟的工作、家庭状况,并委托我去看望这位在石油地质一线孜孜以求的校友。由于受疫情的影响未能成行,一直拖到现在。

经过近8个小时的飞驰,翻过乌什塔拉,驰过金沙滩,越过铁门关,我终于摆脱荒凉的戈壁,来到了轮台县城。一下车,艾克拜尔师弟就朝我走来,他身着红色工作服,浓密的胡须修理得非常整齐,洁白的牙齿在黝黑的皮肤映衬下格外显眼,龟裂的皮肤是风吹日晒雨淋的痕迹,面带疲惫,双眼却炯炯有神。

艾克拜尔(右二)

“师姐,欢迎您到轮台。”艾克拜尔师弟微笑着伸出手,接过我手中的行李。

“师弟,你好!”我赶紧说道。

“师姐,您来看我,我真的很高兴,这次一定带您好好转转。”师弟微笑着说,“师姐,我请您吃饭吧。”经过这一路奔波,我确实也饿了,忙答应着:“好啊,听师弟安排。”于是我就跟着师弟走,我们边走边聊,不知不觉来到了县城都护府路的一家民族餐馆前。我跟着师弟进了餐馆。师弟开始点菜:羊肉抓饭、烤肉、凉拌菜皮辣红等。

“师弟,家里都好吧?”

“还好,大女儿已经上大二了,小女儿明年该上初一了。”

“你这两个孩子年龄怎么差得这么远?”我惊讶地问。

“以前我经常出差,照顾不上家里,后面工作变化,回家的机会多了,所以第二胎的孩子要得比较晚。”师弟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道。

“你常年出差在外孩子们与你感情上会不会有疏远啊?”

“说起来很惭愧。我回去陪家人的时间特别少,一年有一半时间都出差在外,特别是两个孩子,经常见不到她们。在工作上,我尽心尽力,但在家庭上,我就不合格了。”师弟说着,烤肉、抓饭、菜都上桌了,师弟拿了几串烤肉,放在我的盘子上。

我看着师弟没动桌上的烤肉,问他:“师弟,你怎么不吃?”

“哦,师姐,我今年春节期间刚做手术,把胆囊摘掉了,不敢吃油腻的东西,您就多吃一点吧。”

“这么说,你现在已经成为沙漠戈壁的‘无胆英雄’了。”

“工作性质的原因,吃饭休息都没有规律,所以胆囊炎发展成胆结石,因为害怕病变就切除了。”

艾克拜尔(右)在给徒弟讲解奥陶系储层裂缝发育规律

第二天一早,师弟来接我,带我去塔河油田,他依然穿着那身红色的工作服。从轮台出发,往南走90公里就能到达塔河油田。路上都是漫无边际的戈壁滩、毫无生机的盐碱地。

没过多久,路两边的红柳渐渐多了起来。不远处有连片的红柳,貌似长在“坟墓”上,每棵红柳下面都是个大沙堆,在荒无人烟的戈壁里,看着很瘆人。师弟看见我表情的变化,顿时笑了起来。

“师姐,您是不是觉得那像是坟墓呀?”

“看着挺像,又觉得不是,谁会把家人埋葬在这里呢。”

“没错,师姐,其实是红柳越长越大,根系越来越发达,风把其他地方的沙吹走了,就剩下红柳根部的沙子还在,这就形成了小沙丘。”

“原来是这样呀。”我恍然大悟。师弟接着讲:“红柳树枝很硬,树皮非常薄,几乎贴在树干上。红柳既耐干又耐水,抗风能力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抵御风沙,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

说话间,我们已到了塔河油田,一眼望去,一座现代化的采油厂映入了眼帘。四周都是沙丘,显得那么突兀,银白色的存储罐整齐地排列着,各种粗大的运输管道纵横交错、环扣相连,彰显着企业的科技水平。塔河油田处于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油田储层就像一个个深埋在地下几千米深的桂林山水溶洞,非均质性强,勘探开发难度极大。

“塔河油田是我参加工作后第一个参与石油勘探的地方,所以对这里的一切都记忆犹新。尤其自己直接参与了铺设连接塔河油田的发现井——沙48井试油管具,当黑油从5400多米的井下喷涌而出时,那份荣誉感、自豪感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师弟兴奋地说。

“师弟,你一直从事油气勘探研究工作,一定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吧?”我问道。

“没有什么大的成果,只是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而已。”师弟谦虚地说。后来我知道,师弟参与过有20多项生产科研项目,从早期的“艾桑项目”到“塔河项目”,再到“风险评价项目”,并撰写了若干篇相关学术论文。

艾克拜尔(左四)与野外地质考察全体成员在沟口合影

第三天上午,我们乘车去往沙漠腹地的顺北油气田。途径沙雅县托依堡乡的塔里木河大桥(也叫盖子库木大桥),据说站在桥上可以欣赏胡杨,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快到塔里木河大桥时,公路两边出现了胡杨,越往前走越茂密。塔里木河两岸被胡杨覆盖,是世界最大的原生态胡杨林,尤其在10月深秋,金色胡杨吸引着无数游客。高大的胡杨矗立在孤寂的天地间,一片金黄。胡杨耐旱耐涝,生命顽强,是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根部可以深入地下50米,体内储存大量的水,能忍受荒漠中干旱的环境,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

在整个塔里木盆地周围,胡杨林形成了一道绿色长城,防风固沙,守护着珍贵的绿洲资源,是荒漠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天然屏障。在我和其他远方的客人眼里,胡杨林是美景,但在本地人眼里,这是守护神,是人类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象征。人们赞扬胡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

师弟介绍说:以前油田的一部分钻井在胡杨林中,近几年,公司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积极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关停了胡杨林保护区内的优质生产井,撤出生态红线。

新疆的胡杨林曾经遭到砍伐等人为破坏,加之自然降水减少等因素,处于不断衰退之中,面积曾经逐年下降。作为人大代表,我于2014年呼吁尽快制定《自治区胡杨林保护管理条例》,得到了积极响应。经过各地多年持续努力,现在胡杨林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看着这高大茂盛的胡杨林,我的心情很舒畅——内心充满了自豪与欣慰。

沙雅塔里木河以南的胡杨林

过了塔里木河大桥就到了沙雅县盖孜库木乡,往南走100公里,穿过一片沙漠,就可以到达顺北油气田。

进入了沙漠后,车子颠簸在简易路上,路两侧全是细细的黄沙,一望无际、荒无人烟,我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科学家彭加木在沙漠里失踪的事件,不免为师弟生起了担忧。

“师弟,你在沙漠里工作,害怕过没有?”

“师姐,有时候也害怕,我们经常遇到龙卷风、沙尘暴,只能躲到车里避险。白天沙漠气温高,最热的时候地表达到70多摄氏度,足以把鸡蛋烤熟。在沙漠开车有一定危险。沙漠深处没有信号,有的一条路只通一口井,如果出现特殊情况根本无法救援。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工作,有时候想起来也后怕。”师弟语气很轻松,但我能想象到他们的艰辛和不易。

车子行驶了一段便停了下来,我抬头一看,前面是一片沙漠。

“师姐,我带您去沙漠里看看吧。”师弟笑着说。

于是,我们便走进了沙漠。眼前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沙丘,就像鱼的脊背。我们顺着沙丘往前走,爬坡时非常费力,往往是爬一步就往下滑半步,爬到沙丘顶部时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风轻轻吹过,卷起沙子,覆盖掉人走过的脚印。

艾克拜尔(左)继续探索塔克拉玛干沙漠

临近目的地,一眼望去,茫茫沙漠里好几台钻井井架在轰隆隆地作业。一下车,师弟就去了井场,抬岩心、摆岩心,蹲下身子,拿着放大镜对岩石岩性、含油气性进行仔细观察,认真做着观察笔记。并向身边的同事分析、解说。当准备起身时,他才感到腿麻得站不起来——他这一蹲一起,时间已过去了很久。“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师弟一边起身趔趄地走着,一边笑着对我说。

今年受疫情影响,师弟将近60天坚守岗位,独立完成收集、分析、编写、审查材料,干着所有团队的工作,这份职业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一份事业。

第四天上午,师弟带我去看野外地质实训基地。从沙雅出发,途经阿克苏市,往西再走约110公里就到了柯坪路口。野外地质剖面分布在柯坪塔格山的多个山沟,典型的有大湾沟剖面和蓬莱坝剖面。从南往北望去柯坪塔格山红、绿、灰及土黄色的岩石在阳光下五彩斑斓。师弟介绍,那是一个一个地层,红色的坎岭组、绿色的齐浪组,还有远处灰色的是鹰山组,最下面的土黄色是第四系地层。

“师弟,你在这山里跑剖面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难吧?”我看着漫无边际的山问道。

“困难是有的,但习惯了、适应了就不是困难了。首先是吃,饭只能在山上解决,一般是一个馕、一包榨菜、一瓶水。其次是行,山上没有路,脚下全是棱角石头,陡坡、悬崖是家常便饭,往往是手脚并用爬行。穿普通的运动鞋,脚底很快就起水泡,一双鞋3天就穿破了,后来改穿又硬又重的油田劳保鞋。最后是负重,我们随身携带‘地质三大件’——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看到典型的岩石,需用地质锤敲下来,做成手标本,装在标本袋背下山。我们戏称自己‘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师弟笑着总结道。

艾克拜尔(右)在柯坪驻村时,帮农民铺地膜

阿克苏、柯坪……我突然想起网上有艾克拜尔师弟到柯坪扶贫的报道:“师弟,你到柯坪驻村了?”

“是的,我是主动请缨到柯坪县参加‘访惠聚’驻村工作。”

“厉害!”我竖起大拇指,给师弟点赞。

“只待了一年,但我和驻村的队友们推行了‘兴柯服饰’‘柯坪羊肉上职工餐桌’‘柯坪豆腐’等扶贫项目,为当地百姓实现了增收。”

路上,车子在平稳地行驶着,我留意到师弟的两鬓已经开始有了白发。此时我想说点什么,却一句也说不出来。到了分别的时候,师弟眼中是满满的感动和不舍。我上了车,朝师弟伸手告别,师弟还在原地站着,不停地挥手……

车子越开越快,离师弟也越来越远,我望着车窗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这片土地上,像他这样勤劳、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风餐露宿、远离繁华,在风沙里、在烈日里,努力的身影洒在辽阔的塔里木盆地上……

 

作者简介:李慧娟,中共党员,基层检察院高四检察官,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