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李忠奎:“着魔”二三事

来源:北大新闻网 时间:2019-10-29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70年,每个北大人都有一段关于北大的记忆,都有自己的北大故事。北大新闻网特联合医学部党委宣传部、深圳研究生院、国际合作部、校友工作办公室、离退休工作部等开设《70年·我的北大故事》专栏。

专栏通过报道70位普通北大人,分享他们印象深刻的、与北大有关的故事,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记录和反映北大的精神传统、师长风采、校园文化、精神风貌,和读者一起在尘封的记忆里,感触一个更具体更生动的北京大学,进而感受时代的变迁。

需要说明的是,北大有数十万师生校友,我们仅从中选取了70人进行采访。由于时间有限、认知有限,在人物选取上难免有一孔之见,希望读者诸君指正。

新闻网正陆续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个人简介:李忠奎,2005.9—2010.7,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博士毕业生,现为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分布式协同控制、自主无人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曾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

李忠奎一直都觉得自己跟北大的气质很合拍。

“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小时候还挺不服从老师的管教,只要是下定决心的事儿就一定要做好,这种决心甚至会有点‘着魔’。”

李忠奎靠在工学院办公室的沙发上,脸上挂着“迷人”的笑容。这个留着90年代港台男星发型的“80后”“大男孩”,语气中带着令人信服的真诚,以及一种“你不信我就一定会说服你”的坚定。

李忠奎

李忠奎出生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民权县,在经历了“整天快乐地玩泥巴长大”的童年后,他来到了镇上读初中。慢热型的李忠奎在初一成绩不显山不露水,反而因为爱看课外书、爱独自一个人思考,显得有些“不着调”。

初二的一天,作业本上潦草的字迹让母亲勃然大怒,撕掉了作业本。这件小事深深地刺激了李忠奎。 “一定要把字练好!”李忠奎下定了决心。在随后的半年里,李忠奎练字像是“着了魔”,只要有时间,只要手边有纸笔,他就在练字,教科书上、草稿纸上、作业本的角落里都被他写满了字。半年多时间过去,李忠奎的字果然有了大的改善,从之前的歪歪扭扭,变得有了架构。时间来到初三,李忠奎竟然还在学校的书法比赛中获了一等奖。

尽管高中时自己的目标一直是北大,但是由于高考失利,李忠奎与北大失之交臂,转而进入到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读书。自小在农村长大的李忠奎,进入大学后很快发现了跟“城里娃”们的差距——自己计算机基础几乎为零,连开关机也是进入大学现学的,自己的英语也比别人差很多。“必须要赶上!”李忠奎的“着魔”劲儿又上来了。

国防科大当时要求本科生必须英语过了四级才能拿到毕业证。看着同学们都在背新东方“红宝书”,李忠奎心想,自己英语底子差,书上那几千个单词哪够呢?于是暗下决心要背完整个《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从大一第一学期期末开始,他着了魔般地开始了英语提升计划,每天把不会的单词写在小本上,上厕所看、晚上睡觉前看。大半年过去了,那部1000多页的英汉词典被李忠奎硬生生背了三遍。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到英语四级考试时,整张卷子上,“只有一个天文学的专有名词不认识”。前几年,李忠奎把那部被翻卷了边的大词典送给了自己的妹妹,这份“着魔”的劲头不知道能不能在妹妹身上延续下去。

本科毕业后,李忠奎保送到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师从知名的控制科学专家黄琳院士攻读博士。李忠奎在国防科大学的是空间工程,研究生到了北大后,转向了控制系统研究。这对于李忠奎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为了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来北大的第一年,李忠奎修了很多的专业基础课程,并开始参与导师课题组的工作。

李忠奎(右)与第一个博士生刘淼答辩后留影_副本.jpg

李忠奎(右)与第一个博士生刘淼答辩后留影

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后,李忠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拿出了博士期间的第一篇论文,这已经是读博的第三个年头了。但是,更大的挑战才刚刚出现。这篇有关鲁棒控制的论文,李忠奎本想投控制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IEEE TAC,可惜投出去不久,跟自己对接的副编辑就“失联”了,换了新的副编辑后,审稿人这边又出了问题。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与审稿人的沟通修改前前后后持续了一年半。那段时间对于李忠奎来说,犹如噩梦一般,痛苦和抑郁交织,每天都被找不到方向和突破煎熬着,“两天没去实验室就愧疚得睡不着觉”。最终,这篇文章也没能在TAC发表。这时的李忠奎已经来到了博士的第四个年头。

就在李忠奎对自己的科研道路一度产生怀疑的时候,导师黄琳为他点拨迷雾:“人的一生做学问,能做出两三个不错的工作,不说名垂千古,至少也是做了一点事情了。你应当沉下心来,做一些有特色、有想法、有影响的事情,求精而不求多。”李忠奎听进了导师的话,埋下头来,专心科研,仿佛又找到了当年“着魔”的劲头。

读博的后半段,李忠奎开始厚积薄发,陆续在JSSCIEEE TCAS-1IET CTA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其中一篇获得了2009-2011系统科学最佳论文奖,一篇入选了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一篇获得了IET CTA最佳论文奖。李忠奎在201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这让李忠奎成为北大工学院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二人。

“这个时候真正体会到做科研是非常有意思的,不能说凤凰涅槃,但至少反复锤炼后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2013年李忠奎再次回到北大。不过,这一次不是来读书,他成了北京大学工学院的一名年轻教师。

从学贯中西的陈岱孙、季羡林,到专精一门的邓稼先、王选,北大历史上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名师辈出。或许李忠奎身上这种“着魔”的劲头就是与北大气质合拍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