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王源:北大的“隐形人”

来源:北大新闻网 时间:2019-10-29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70年,每个北大人都有一段关于北大的记忆,都有自己的北大故事。北大新闻网特联合医学部党委宣传部、深圳研究生院、国际合作部、校友工作办公室、离退休工作部等开设《70年·我的北大故事》专栏。

专栏通过报道70位普通北大人,分享他们印象深刻的、与北大有关的故事,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记录和反映北大的精神传统、师长风采、校园文化、精神风貌,和读者一起在尘封的记忆里,感触一个更具体更生动的北京大学,进而感受时代的变迁。

需要说明的是,北大有数十万师生校友,我们仅从中选取了70人进行采访。由于时间有限、认知有限,在人物选取上难免有一孔之见,希望读者诸君指正。

新闻网正陆续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个人简介:王源,1986年7月1日起,在北大后勤做电工,至今一直在后勤工作。其间自学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大专课程,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专和本科的课程。从一线工人、班长、燕北园电站站长,到现在的动力中心物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源一直在后勤服务一线默默奉献。他现主要负责学校部分公共区域的给排水、供配电、空调、电梯、消防,和燕北园家属区的水电运行和维修。

仲夏午夜二教的大教室里,一个带手套的人正颤颤巍巍地爬上一个六米多高的大梯子,地上还有两人着装与之相同,他们一边扶着梯子,一边缓慢递上一根十几斤重的长条形物件,几分钟后,三人搬起大梯子换了个地方继续进行。与此同时,教学楼里正有十几人都在做着相同的事情。

他们是谁?原来是动力中心物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源正在带领物业科的工作人员定期检修整个二教的照明系统。为保证二教日常教学工作和安全,他们在晚上11点保洁人员清理后才能进入,全楼三四千的灯具需要他们十几个人检修一宿,重复上百遍搬梯子爬梯子的动作。同学们鲜少抬头望见的二教天花板,对他们来说却是如此亲近。

凌晨5点楼道要恢复照明,工作人员紧锣密鼓地完成了全部更换及测试。凌晨4:15,王源在物业科群里发出消息:工作完成,收拾干净,撤出!十几人悄无声息地从二教出来,他们与早起的保安打了个照面,又跟保洁人员擦肩而过。二教开始了崭新的一天,暑校及其它教学工作安排像往常一样,顺利地开展。

“只要有一间教室在上课我们都不能去操作,我们的任何工作都不能影响师生正常上课。”王源说。这样的夜里“抢活儿”是他们后勤工作人员的常态,他们是绕着学生老师的一群“隐形人”,这个“绕”,既是围绕的绕,也是绕开的绕。这些检查、维护、维修等事情都以师生教学工作为主,空调、自来水、电气、消防安全、污水管道、防汛等等,物业科全方位环绕着北大的理教、二教等地,也环绕着每天学习上课的师生。同时,他们又巧妙地绕开了师生,在夜色的掩护下,用雨衣、梯子、扳手,在地板下、井盖下、楼顶上、污水道里,作着“隐形”的贡献。正是他们检查好了、维修到位了,才能让每个人都觉得用水用电正常。这份理所当然,是他们“隐形”工作的结果。

后勤人员检修教学楼照明设备

理教4层到2层平台的高空卷帘门约12米,今年暑假检修时,几个小伙子在很高的脚手架上行动自如,像表演惊险的杂技。电梯需要定期维护保养,前期也偶尔出现故障,王源接管此项任务后,把物业管理转变成主动性的服务,小故障随时处理,主动维修,在老师同学发现之前就先去解决。

除了例行工作外,大型活动的顺利举办背后也有他们提供后勤保障的汗水。学校120周年校庆的重要会议在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作为理科楼群物业管理负责人,王源带领科室人员在前一年年底就投入到运维保障工作中去。他们提前做好楼内变配电系统、消防系统、空调系统及电梯系统的维护保养,在校庆前期反复测试和调校现场各种设备,确保楼内各系统的良好运转。校庆当天,王源带领科室技术人员靠前指挥,亲历了整个校庆活动。各界人士的精彩发言也没有转移他盯在监视屏上的目光。“一点差错可都不能有,确保校庆保障万无一失。”他说。但他挂在嘴边的还是为做好保障,身着厚重消防衣、在现场汗如雨下的运维人员。

在二教配电室,王源与同事查看了解供电设备运行情况

6月1日到9月15日是北京的汛期,作为学校防汛指挥办公室常设部门,动力中心多年负责全校防汛抢险工作。20万平米的学校公共教室楼宇,夏季雨水回灌很危险,汛期预警一旦达到蓝色,物业科全员要一直保持在岗,各班组必须冒雨在各楼宇周边有积水隐患的地方巡视,遇到险情第一时间疏通、堆沙袋,在积水严重的地方搬来排水泵,保证地下场所的安全。学校的一些楼宇还会经常漏雨,比如理科二号楼、勺园五号楼,楼外下大雨,楼内下中雨,苫盖和排水就成了下雨天防汛抢险人员的工作重点。

王源凭借30多年的水电运维经验,对防汛工作深谙其门道。他对一次汛情工作印象颇深,后勤人员都称其为“8·20”事件。

那是2013年的8月20日,王源刚到家,突然接到防汛指挥部的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倾盆大雨肆虐着北大校园。他在群里匆匆忙忙让全体成员返岗,自己骑着自行车冲回学校,“我们就是干这个的,当然要冲在最前面”。他在跑回宿舍的学生们之间穿梭,迅速巡视了一遍负责区域,勺园食堂北边情况危急,附近的地库和开闭站里有变配电设备、空调及电梯控制设备等,一旦进水,勺园区域可能瘫痪。

瓢泼大雨没有要停下的倾向,雨水正从电缆沟往配电室里灌,王源在群里发出支援信号,五六个人进入电站,搬来60多斤的湿沙袋堵住渗水处,再用抽水泵从电缆沟里抽水。王源说,当时雨势太大,什么雨衣雨鞋都不足挡雨,也没人顾着淋不淋湿,湿透了的大家全力以赴投入到抢险工作中。

在王源等人努力下,此次汛情没有造成任何损失。后来他们在电缆沟和电缆井长期安放了抽水泵,穿墙处做了防水封堵处理,现在勺园防水能力提高了许多。

然而王源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值一提,虽然他也带着下属冲在一线,但他还是说:“工人是最辛苦的,因为我也干过。”师傅解决污水问题时有时需要打开排污口,甚至下到污水池里去清理疏通。他说起刘刚师傅,“看他脾气挺暴躁的,干起活来真是这个!”他比出大拇指,难掩敬佩之情。

王源身边的同事说,像王源一样的后勤工作人员不在少数,他们毕业时来的十多个人留下扎根的有六七个,那时改革开放没多久,中国经济刚起步,这一批人本有进国企工作的高薪机会,但依然选择留在北大从事后勤服务。说句现在流行的话:留下来的都是真爱。

王源觉得,电工专业是个人爱好,在北大一线做事也能发挥专业作用,提高技能。更何况,“这可是北大啊!”

王源与同事们在二教楼顶查看中央空调冷却塔运行情况

这30多年,王源亲眼见证了北大的发展。他说,从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到后勤保障工作,北大都是以加速的方式前进着,作为一名北大后勤人在为此骄傲的同时,也深感责任和压力。“因为我相信,只有一流的后勤服务作为保障,北大才能在‘双一流’的征程上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