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潘文石:荒野苦旅四十年,无非一念为苍生

来源: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 时间:2018-11-01

编者按:日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潘文石教授荣获第九批“首都市民学习之星”称号,成为北大继新闻与传播学院许渊冲教授之后第二位荣获此项荣誉的教师。

“首都市民学习之星”评选活动是由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等单位主办,旨在表彰热爱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市民先进典型,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人人学习、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榜样。2018年7月,经各单位评选推荐、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专家评审小组初审、复审等环节,最终评选出北京市“首都市民学习之星”100名。

潘文石教授40年来一直奋战在探索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线,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在评选中他脱颖而出,最终当选“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充分展示北京大学离退休老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精神风貌。

 

每天清晨,晨曦微露,北京大学广西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的二楼上一盏灯亮起,潘文石教授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和工作。潘文石是著名动物学家,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并任教。从1980年进入四川卧龙与大熊猫结缘算起,近40年来,他穿行于秦岭的崇山峻岭,跋涉在崇左的深山密林,挑战着钦州的骇浪惊涛,坚守着荒野这片精神家园,学习自然这本无字之书,勇敢攀登科学高峰,谱写了一曲壮美的生命长歌。

正在接受采访的潘文石教授(孙宇星 摄)

 

探索自然的研究者

经过近40年的荒野苦旅、学习钻研,潘文石成为国内保护动物学的巨擘。作为独立作者和联合作者,潘文石除在《国家地理》和《自然》等国内外众多刊物上发表过四五十篇论文外,他的学术成就主要反映在对当代三种濒临灭绝物种的研究上。

他在《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一书中,首次给出“秦岭大熊猫依靠自然力就可以生存下去”的原因,第⼀次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的社会结构和繁殖进化策略,被国际同行评价为“是对大熊猫生物学理论的重要贡献”。2001年,他在《继续生存的机会》一书中,阐述了大熊猫不受“竹子开花”之害的原因,提出“既然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是人类犯错造成的,那么就必须由人类来改过,它们才能获得继续生存的机会”。2013年他发表了《钦州的白海豚》,通过海量真实的野外数据分析,阐述了分布在北部湾白海豚的栖息地范围、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2016年,他出版了《白头叶猴自然史》一书,首次对白头叶猴这个珍稀物种的族群结构和生活模式进行细致分析,并观察到白头叶猴中存在的“利他行为”。

由于30多年来在全球的自然保护运动中的杰出贡献,潘文石荣获过十多项中国国家级奖章和国际奖项:如199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获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爱国奉献奖”;1996年5月获北美大熊基金会的科学特别成就奖;1996年获荷兰王子颁发的保护野生生物“金色诺亚方舟金奖”;1999年获世界野生生命基金会(WWF)颁发的“鲍尔·盖提奖”;2010年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4年获北京市颁发的“京华奖”特别荣誉奖等等。

知行合一的行动者

马克思墓前刻着一句话:“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但关键在于改变世界。”潘文石不仅是一个“认识世界”的学者,他更是一位积极行动、改变世界的行动家。

潘文石常说:“人无法孤独地行走在天地间。”在他看来,保护动物、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比个人发论文、评荣誉重要得多。他常常教导学生:“即使我们发表再多的论文、获得再多的荣誉,动物已经灭绝了,这些论文荣誉又有何用?”

1980年,他前往四川卧龙进行考察,从此与大熊猫结下不解之缘。16年对科学真理的坚守与探寻,他发现了野生大熊猫濒临灭绝的真相,在他的努力下,国家决定停止对秦岭地区的采伐,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下最后一片野生大熊猫的生态庇护所。

1996年,潘文石奔赴广西,在崇左开启了白头叶猴研究工作。90年代,崇左县还未脱贫,当地百姓为了生火做饭,不得不烧荒砍伐,甚至偷猎白头叶猴来换钱。这种“贫困-开荒-偷猎-更加贫困”的死循环,让潘文石意识到,“弄官山区自然保护的核心问题,首先是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然后白头叶猴才会有希望”。为此,他投身于地方的脱贫事业中,他从北京请来医生,医治肆虐于村庄的各种因为卫生条件问题而引发的疾病;他募集资金为村里小学建了一座安全、稳固的教学楼;他拿出自己的奖金在山村修建沼气池,以此鼓励村民不再砍伐森林……在他的帮助下,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对森林的破坏也逐渐停止,弄官山白头叶猴的数量从不足100只增长到800多只。他带领团队,逐渐探索出一条兼顾珍稀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人民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

潘文石与白头叶猴(赵一 摄)

2003年,潘文石又将目光投向了栖息在钦州三娘湾碧波之间的中华白海豚。那时正值北部湾工业起步,三娘湾海域被规划为造船工业开发区。为了保护白海豚全国最后一片净土,他提出对工业开发区进行重新规划。在他的推动下,钦州市政府将工业园区西移,保留下东边蔚蓝的大海作为白海豚鱼跃于渊的美好家园——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发展,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

成功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

在秦岭追寻大熊猫的17年,他往往需要在茫茫雪林穿梭多日,其间为了防止干扰大熊猫,甚至不能生火,只能靠着已经冻成冰疙瘩的水瓶和冷食度日。数十年的荒野生活,给潘文石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外伤。特别是1982年3月20日,潘文石在卧龙山区追踪大熊猫时不慎从200多米高的山崖摔下。紧急中,他抱住了从岩缝中横生出来的杜鹃树。树枝折断后,他重重地摔在一块石头上。性命保住了,但是受了重伤,以至于无法进食,每天只能靠一勺蜜和一个鸡蛋在山上维持生命。其间的痛苦常人无法想象。来到崇左之后,条件仍然十分艰苦。刚来崇左,他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呆在一个废弃军营的破房子里,潘文石在这间没门没窗没水没电的房子外面,写上八个字“君子之居,何陋之有”,以此勉励自己。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不断学习,不懈探索,摸索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之道。

从保护动物到关照村民,再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传递热爱生命的理念,潘文石40年的故事,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环保理念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潘文石和许多其他的科研工作者,用他们在荒野中的坚守,引导和启发了越来越多的大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推动了“美丽中国”之梦的实现。

点燃火炬的传道者

对于潘文石而言,他不仅仅是自己行动,还一直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希望能够在每个年轻心灵中播种下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种子。

他曾在北大教授“保护生物学”一课,讲授生命的故事,许多同学在期末考试试卷上特别附上了听课感言:“潘教授不仅给予我最新的学科知识,还使我明了了生活的真谛……”

近些年来,潘文石和他的团队们积极组织针对年轻下一代的生命教育。他常常带着孩子们穿越繁茂的树木和草丛,仔细观察白头叶猴们的生活;带着孩子们深入热带季雨林覆盖的陡峭山峡,让他们看到山林旺盛的生命力。

2015年开始,潘文石在钦州筹建了钦州市文实中学,尝试将他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对野生生命的理解在中学的素质教育中摸索和推行。在文实中学,生命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石,“热爱生命”是流淌在一砖一瓦中的旋律。潘文石常常与同学们交流,给孩子们讲述着这数十年来的研究所积累的故事。在这里,呵护生命的精神火炬正在悄悄传递。

与文实中学同学们一起打篮球(孙宇星 摄)

砥砺前行的攀登者

潘文石对自己一生印象最深的却是上大学的时候登珠峰的经历。1958年5月至1959年10月,还是本科学生的他曾随中国第一支珠穆朗玛峰登山队,进入珠穆朗玛峰北坡登山和科学考察。正是在珠峰的冰山雪野中,他真正地感受到生命要活下来的艰难,但同时却也坚定了人生的志向,从此决心走上了研究自然的苦旅之路。

这种勇攀高峰、亲近自然的精神,此后贯穿了他的一生。

如今,探索自然、不断学习的“攀登事业”还在继续。

80余岁高龄的他至今依然坚守荒野,在大自然中继续寻找生态文明的最真答案,对于未来,他还壮心不已,甚至准备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在大熊猫、白头叶猴、白海豚之后,他的目光又瞄向新的高峰——布氏鲸。近期,广西涠洲岛附近发现一批布氏鲸,让潘文石又唤起了研究的新激情,目前,他正在积极筹备赴涠洲岛考察鲸鱼,开启学习、研究的新篇章。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近40年来,潘文石学习自然这本无字之书,谱写下一曲壮美的生命长歌。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在学习、探索、奉献的路上,他对研究自然、探索未知的激情和热情,永不熄灭。

这种激情和热情,正源自他对人类、对生命、对万物苍生的大爱。

今年是北京大学百廿校庆,为迎接校庆,北京大学山鹰社再一次组织了登顶珠峰的队伍。潘文石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特意给山鹰社写了一封信,在信的结尾,他写到:“我已经81岁了,年龄和体力均在衰退之中,但北大山鹰社的精神无时不在鼓舞着我在当今地球上最后的荒野上空飞翔。直到那一天,我已成仙。不为别的,只为万物苍生的喜乐平安。”

40年的荒野苦旅,为的正是万物苍生的福祉。(文/陈凯、陈震坤)

 

潘文石简介:

潘文石,男,1937年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1980-1997年,在卧龙和秦岭对野生大熊猫进行了长达17年的研究;1996年至今,转向了广西濒危动物白头叶猴;2004年起,开始中华白海豚保护之路的探索。2015年,他在钦州发起成立钦州市文实中学。

由于30多年来在全球的自然保护运动中的杰出贡献,潘文石教授荣获过十多项中国国家级奖章和7个国际奖项:如199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获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爱国奉献奖”;1996年获荷兰王子颁发的保护野生生物“金色诺亚方舟金奖”;1999年获世界野生生命基金会(WWF)颁发的“鲍尔·盖提奖”;2010年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4年获北京市颁发的“京华奖”特别荣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