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叶潮,1990 年考入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1995 年获药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赴美国Ohio 州立大学药学院留学,于2000 年获制药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雅培、辉瑞等著名制药企业担任资深药师、资深研发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和技术经理等职务。现任强生全球创新中心亚太区非处方药研发副总监。
叶潮一家
对叶潮的采访是在她的家中进行的。和叶潮一起走进屋子,十二岁的大女儿一下子扑到叶潮身边,而呆在外婆怀中,只有一周岁的小女儿也是不断地朝着母亲挥动小手。叶潮温柔地问着大女儿有没有写完作业。很温暖的家。若不是九点多才忙完工作的事实,让我们很难将面前这位如此温婉娴静的母亲与强生全球创新中心亚太区非处方药研发副总监这样一个身份联系起来。
“被药学院录取, 于我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父母亲都是医生,对于从小接受耳濡目染的叶潮来说,报医学专业或许不是选择问题,而是走上一条命中注定、自己期盼了许久的道路。“我从小就决定要学医的,当时填志愿,想都没想,第一个协和,第二个北医,第三个二医,然后第四个空着,因为当时北京只有三家医学院,再没有别的了,”叶潮很自然地向我们叙述着。
然而就在叶潮满心期待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等到的,却是因为几分之差而被药学院录取的事实。“一开始会觉得很不幸,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专业。但是很感谢当时负责学生工作的李玉莲老师。”叶潮介绍说,李老师会和每一位药学院新生谈心,介绍药学院的情况,介绍将来的职业定位等等,“我的态度很快就转变了过来,现在想想,被药学院录取, 于我的确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因为这更适合我。年轻的时候其实并不能很确定自己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叶潮不无感慨地说。在谈起那段大学时光,叶潮的眼中始终泛着笑意,仿佛那段青春的岁月就在她的眼前。那时的叶潮住在一号楼,女生住楼上,男生住楼下;很有意思的是,辅导员办公室、职工宿舍也在一号楼,因此也就多了许多的欢乐事儿,多了许多的生活气息。在收班费和饭票这些事情上,“有时候我们就用篮子递到楼下班长的窗口,省得班长跑上跑下,”叶潮笑着回忆,“那个时候食堂的大师傅和妻子就住在我们对面,有一天他回家晚了,他老婆便把他锁在了外面,他在外面敲门,我们几个女孩子偷偷在宿舍乐。那个时候很单纯,常常为了这种小事情笑上半天。”
因为选择的是药学院的化学专业,因此学制是五年。生活上的趣事,学业上的奋斗,共同构成了叶潮五年大学的主旋律。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叶潮总是不时庆幸自己在本科阶段就有了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经历。“因为杨明老师的帮忙,我到崔景荣教授的实验室中做实验,我可能是当时第一个本科生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生,虽然一天到晚几乎是做不完的实验,研究不乏枯燥辛苦的时候,还经常吃不上饭,但是真的很充实,挺开心的。”叶潮很感谢这一年的实验室生活,“从中学到大学,从一开始连自己想做什么都没有想得很清楚,到大学第五年北医给你提供了一个去了解什么是科研、自己到底想不想做科研这些问题的机会,我觉得自己会比以前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真的非常感谢杨老师、崔老师给我这个机会。那个时候的老师都非常非常敬业,老一辈的教授身上真的体现着医学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正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让叶潮渐渐清楚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我做的实验与分子生物学相关,当时属于前沿领域,虽然很有意思,但是我慢慢发现,这并不是我将来想发展的方向。于是,在出国的时候,我反过来就选择了比较实用的制药专业”。
叶潮关于多年前的那个药学院的回忆还有很多很多,大家一起在图书馆废寝忘食背单词;为了借阅一本介绍出国的书排很长的队;参加文艺汇演时突发的 “囧”况;班上女生一起报名运动会等等,等等。听着叶潮的叙述,我们仿佛也走入了90年代,那个勤奋却不乏趣味的北医年代。
“北医的八字学风对我影响很深”
问起叶潮在面试下属时的要求,叶潮不假思索地说,“北医的八字学风吧。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八个字,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尤其是里面的‘求实’二字,没有技术,没有经验,都可以学习,唯有诚实的品质,是学不来的”。不仅如此,在叶潮的科研领域只有数据是值得所有人都去尊重的。如果你做不到这个,我觉得就要谨慎选择走科研这条路,因为这是你永远要面对的问题。最简单的例子,商业部门的人会对你说,我们能不能快点将这个产品推出市场,这个时候你是选择他们催我快点我就加快进度,还是告诉他们要按照规章制度一步一步来呢?如果你没有经过一系列检验,没有做完该做的事情,你怎么保证你推上市的药是安全的?怎么面对使用这些药物的病患呢?所以说,我觉得诚实比学习能力、知识背景更重要。北医一直崇尚勤奋、严谨、求实,并在学风中将这三者放在创新前面,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
叶潮在面试的时候,从来不会凭借简历上的一切去评价一个人,在她眼里,“什么都会”比“什么都不会”更可怕。“如果你不会,可以学,可是如果你说你什么都会,那才奇怪,那样你还学什么?就比如,写教科书的人,都是在学科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如果刚刚毕业的人就去写教科书,我很难相信那本书有什么创新,或者有什么观点。”叶潮又幽默地说道,“要是你刚出校门来我公司就什么都会做了,不需要我的指导,那我肯定觉得你是隐瞒了自己的真实年龄。”所以这么多年以来,叶潮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被八字学风影响着。
不仅对下属这样要求,对自己,叶潮也是一直这样做的。刚刚出国的叶潮,当时并没有见过咖啡机,也没有喝过咖啡,为此还闹出笑话,但是她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丢人,“这些小事其实是反映着我们在美国文化上的不适应,但是,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丢人了’,还是将这些事情当做乐趣,视为在美国学习的一部分,就完全取决于你怎么看了。一个人只要足够自信,就不怕拿自己开玩笑。不会了学,不知道了就问,诚实一点,这才是最重要的。”她说不知道这些事情并不丢人,“你的境遇往往取决于你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
“想出去看一看,别人为什么比我们先进”
在完成了北大的本科生课程之后,叶潮便到美国的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制药专业。
谈到出国的原因,叶潮真诚地说道:“其实我们现在回想自己年轻的时候所做的事情,似乎总可以为这些行为找到一些很合理的缘由。但是,如果回到当时的情景中,我会考虑出国,很可能首先是因为周围很多人都在准备出国。加上当时国门刚刚打开,自然会很好奇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与现在经济强大的情况不同,当时的中国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就会想出去看一看,别人为什么比我们先进,主要还是好奇心”,叶潮的父母在八十年代曾经作为访问学者到过美国,因此父母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一点不得不提的原因便是“受益于最后一年做课题的机会,它让我明白到自己到底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为这件想做的事情付出很大的努力”。
回想起为出国做的准备,奖学金、托福、GRE,叶潮感慨道,“或许是无知便无畏吧,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做什么都要靠自己去询问。那个时候更需要的是主观能动性,就是‘我想要这么做’,然后努力去做到,而不是别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
让回国的叶潮很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没有英文名字”。在很多人眼里,作为一位出国多年的“海归”,没有英文名字是很“囧”的一件事情,叶潮却不这么认为,她笑着对记者说,“回国后公司大部分人都有英文名字,部下问我要不要取一个,但是我在美国生活了十三年都能不用英文名字,为什么我回到了祖国还需要一个英文名字呢?我们用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英语,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外国人学习用中文的发音叫我们的名字呢?我们并不是强人所难,要他们学中文学到精通,只不过是,让他们学会用普通话说清楚中国人的名字。”
“我的人生哲学,或许有点与众不同”
采访伊始,叶潮就对我们说,“采访我你会发现,我的人生哲学,或许有点与众不同”。而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也发现,叶潮的确是在以她的方式、她的理解,诠释着通往成功的一种独特的道路。
“或许很多人都不相信,但我的确是所有的工作都是一个面试、一个offer(录用通知),我就去了,不管是博士毕业之后到雅培,还是去纽约的辉瑞,还是回国在上海的强生。有的时候有选择是很好的,但有时候也挺烦的,我的经历比较简单。这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吧,我不喜欢将自己逼得很紧,不喜欢先用很高的目标将自己锁起来。”在这个很多人都喜欢首先给自己设定目标然后努力争取的年代,叶潮却从来不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也不喜欢面对同时有几个选择的情况,叶潮说,“我必须要看到这个目标是我的能力能够完成的,比如,如果现在有人愿意出高薪让我去担任CEO,我肯定不去,因为我觉得我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在对下属的培训方面,叶潮同样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在对他们进行药学知识的培训的同时,叶潮更注重的是强调对他们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文化包容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在一个国际化的科研团队里,这是很重要的。叶潮说,“在我手下的年轻人一股脑地说要重新学英文的时候,我会打消他们的念头,告诉他们,其实过了四、六级,读到研究生,你们的英语水平就可以了,或许可以通过与同事交流,熟悉一下印度和澳大利亚英语的听力,但真正应该加强的,是你们在表达的时候那种思路逻辑,没有后者,即使你发音再标准,别人也没办法弄明白你想表达的东西。另外,中国人比较委婉,我会建议他们要直接、简洁地表达,不过要注意礼貌。我们也会注意优秀中国人才的培养,希望为中国市场做点事情。”在谈到职业生涯的时候叶潮这样表示,“我觉得已经到了大家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的时候了,我们在鼓励人们有一个远大理想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设立一个现实的目标。人家在说要定立远大志向的时候,强调的是一个宏观的态度,一种人生哲学,价值观念,但在树立宏大的目标之后,还是要将大目标分成小目标,而每一个小目标都要现实可行。当你定的目标是你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是现实可行的,你就不会有过大的压力,因为发生的事情是你可以掌控的,虽然这可能意味着你会丧失一些机会,但于我,能够在做好准备之后好好把握属于我的机会,比在没有想好没有准备好之前浪费时间精力要好。无论是对于一个团队,还是一个公司来说,如果能够将心态放平和,理性一点想,机会给最适合的人是对大家都好的,去争取你尚无法驾驭的机会,于己于人都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样如此,与目前大多数中国家长为孩子报各种学习班,特长班的情况不同,叶潮并没有逼着12岁的大女儿去刻意学习什么。“她自己若是不喜欢,我让她学她也不会快乐的。这些路,要靠她自己来走。而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帮她培养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让她懂得与他人分享。我女儿应该是班上为数不多的自己洗自己衣服的孩子吧”,说到这里,叶潮望着女儿的眼睛里充满了慈爱。
叶潮上学时期
“work to live” 还是“live towork”
叶潮将自己回国并在强生发展归结为“时势造人”。“我回国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我老公想要回国发展”,没有丝毫犹豫,叶潮这样说道,“工作是为了生活,而不能本末倒置,让生活成了工作的附庸。”这便是叶潮的又一个“人生哲学”,她说她是一个把家庭生活放在第一位的人;另外一个原因便是想让女儿接受更为基础扎实的国内教育。谈起这些的时候,小女儿正幸福地躺在妈妈怀里,大女儿在旁边坐着,那么和谐的一幅画面。
除非遇上很忙很特殊的情况,叶潮说自己通常不会加班,每天基本上在下午六点之前就要回家,要“监督女儿写作业,要陪陪小女儿”。叶潮并不为工作所累,但是对工作,始终也抱着一种严谨的态度,“我会要求自己提高效率,能在八个小时工作时间做完的事情不会拖沓。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工作的时候要严谨认真,因为毕竟我现在管理的团队与以前相比,大了很多,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不能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家庭。我们要想明白人活着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work to live’还是‘live to work’。”虽然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她却也从未因此而耽误工作。因为负责整个亚太区非处方药的研发,管理的团队比原来大了很多,这对于喜欢“简单生活”的叶潮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自己会尽量平衡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不会轻易承诺什么,但是一旦承诺,即使困难,叶潮也会努力做好。她说最近接的一个案子就是这样,当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困难,“但是既然接手了,就会坚持下去。”我想,这也许同样是北医的八字学风给叶潮的影响吧。
一份简单,一份执着;一些自信,一些诚实。这便是叶潮。简单的生活,却透露着不简单的人生哲学。或许像叶潮所形容的那样,是“独特的人生哲学”。但是我们在这独特的人生哲学中,看到的是她对工作的认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的诚恳。叶潮对我们说,“虽然爱国这句话让人感觉很大很空,可是我的确是想为中国做些什么。”我们相信,并且期待。
编辑: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