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2015“两会”校友言论

张其成委员: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八德”教育

来源:中国青年网(北京) 解艳华 时间:2015-03-16 作者: 点击:

当代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甚至还有不少误解,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信仰危机、道德缺失、迷惘浮躁、崇洋媚俗、‘去中国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提供了一组数据,天津师大一项针对大学生道德现状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程度达到59.2%,遇到有一位老奶奶摔倒在地上会怎么办时,只有17.3%的学生选择立刻去搀扶;对考试,只有38.2%的学生“从不作弊”;有69%的学生认为求职违约的行为“可以理解,视具体情况而论”。

为此张其成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纠正对传统文化的偏见。目前不少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偏见,认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思想不符合,这是不准确的。其实在儒释道的经典中早就有这种思想,并有大量论述,比如《老子》就倡导“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偏爱,万物在“道”中,一切平等。《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则集中体现了自由、平等思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则更是讲“众生平等”。再看儒家,虽然儒家思想中缺少政治上的平等主张,但在德性层面上却是主张平等的,从孔子的“性相近”到孟子的人性皆善,都体现了儒家的德性平等思想。所以我们要认真挖掘符合核心价值的优秀文化资源,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二、要建立以“八德”为核心的国学教育体系,回归教育立德育人的本质。“八德”就是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的形成的核心价值和传统美德。“八德”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人本教育,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有健全人格的公民。通过“八德”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有道德信仰的健全人格。

三、强化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国学“八德”教育不能空洞说教,一定要与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知识化为行为。注重躬身实践,要求把所学的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外化为行为规范,注意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

四、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努力营造以“八德”为核心的道德建设的社会风尚。鼓励大众媒体投入,出版与“八德”相关的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出多品种的经典诵读类、精讲类、科普类图书;扶持与新媒体相关的文化传播项目,创作相关的影视作品、网络作品,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寓教于乐。只有把青少年的目光吸引进来,才能潜移默化、心灵认同、身体力行。

校友简介

张其成,男,1959年9月生,安徽徽州歙县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医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