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燕园到乡野,走过江南塞北;情系广袤乡野,用创新产业焕活古老的土地。他是何辉,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19级校友。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扎根、生长、结果,在回应需求中创造价值,在实际行动中传播善意。
为了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开展2024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宣传季活动。北京大学校友何辉入选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

何辉(右二)
打造农业发展软硬件设施,服务农业生产和政府工作;深挖细分市场抓住市场空白,打造高端农产品品牌以产促农;打通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堵点,数字化升级改善农产品经营环境……作为农村数字化转型与乡村振兴的践行者,他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书写着北大青年的创业故事。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中说道:“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何辉正是在实干笃行的创新创业中为乡村振兴奉献着力量,在人民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
扎根乡野,敢闯会创
“创业就是不停地寻找机会,只有保持持续的行动力,才能在变化的市场中找到机遇;也要紧跟科技前进的步伐,找准一个细分赛道。”创业伊始,听着琅琅的书声,何辉在学校的自习室里完成了首个项目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凭借对商业的洞察力,何辉和伙伴们不断挖掘潜在的项目,逐渐勾勒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商业模式。在随后的三年岁月中,他们在每一个承接的项目中沉淀底层技术,积累专利和软著,为公司成长构筑起坚固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团队规模也由初期的三人逐步壮大,直到现在的规模。

何辉在作项目分享
“要知山下路,需问过来人。”何辉说,创新创业的初期,要主动向身边的前辈学习讨教,要敢于迈出步伐,以实际行动冲破未知的迷惘与困惑。在探寻创业方向的路上,他常常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创业前辈及导师展开深入的交流探讨,而这些经验丰富的前辈与导师们,也都无一例外地慷慨相助。令他印象尤为深刻的是,窦文章教授悉心指导创业过程中的问题,更是曾经花了数个小时,分享自己少年求学和工作拼搏的经历。他以亲身经历深切激励何辉,要“在实践中找方向,在过程中去努力拼”。
一次偶然的机会,何辉与一位企业家深入交流。这位企业家被何辉对创业梦想的炽热执着以及他所展现出的卓越能力所触动,主动为他提供了一个宝贵的项目机会。正是这次相遇,成为何辉创业征程的起点。

何辉在项目洽谈中
2022年,在掌握了生产端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后,何辉将目光转向了消费端的优质农业产品领域。他敏锐地发现,在200至400元这一中端价格区间,是一个容易被市场所忽视的“空白地带”。然而,何辉也深知,要想进军这一领域,必须深度融合产品的创意、实用性和文化内涵。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与深入的市场调研,何辉决定从中国传统的水果文化入手。
中国人对于桃的审美意趣源远流长,花色妍丽,果称佳品,桃子自古便被赋予长寿、吉祥与甜蜜的美好寓意。凭借着对这一文化瑰宝的深刻理解与敬意,以生产端所精心遴选的优质桃子为基石,何辉团队匠心独运地打造出一款别出心裁的桃子礼盒——“果王来了”。
为了保证礼盒的品质与独特性,何辉四处走访,最终遴选出北京周边及河北产区的优质桃子。礼盒不仅承载着桃子本身的特点,更凝聚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情感寄托,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为消费者呈献一份独具一格的文化佳礼。短短几个月内,“果王来了”就创造了不凡的业绩。

桃子礼盒
就这样,在项目的实践中,在创新创业的汹涌波涛中不断积累着宝贵的经验与丰富的资源,他的航线愈发清晰,步履也更加稳健。而在一个个用心塑造的农产品品牌背后,他始终坚守初心,以实际行动助力农村经济的繁荣,积极反哺农业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稳步前行。
谈到创业秘诀,何辉说:“需于细微之处发力,要耐得住寂寞与孤独,在实践中构建起自己的商业逻辑,唯有如此才能更稳健地横向拓展。”而这种“小步快跑”的模式,不仅能实现轻资产运营、降低资金负担、提升自我造血能力,还能做到让产品匹配市场,降低试错成本。
“广袤的土地上各种想法都能生根发芽”
2022年,何辉从北京大学毕业。在校期间,何辉一直修读金融经济,他说,旁人多觉得学习金融就会有光鲜的未来,其实也不然,他们也会在人生的分岔路口踌躇徘徊。在请教创业前辈的时候,师兄们也提示何辉,“选择创业方向,一定和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到国家需要你的行业中去”。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农业强国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第一、二、三产业中,农业是数字化渗透最低的行业,中国科技贡献率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在世界排名中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农村广袤的土地是大有可为的空间。

何辉参加农业中关村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
对何辉来说,选择踏上乡村振兴的道路是心之所向。他对《红星照耀中国》中“打着赤脚、眼里有光”的形象情有独钟。做事有信心,坚持有信仰,即便是有困难,也要奋力向前。他坚信,农业的数字化进程是必然趋势。
他选择将农业数字化作为切入点,希望通过科技手段,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收入。在这个过程中,商业价值的实现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前,他的创业版图已成功涵盖生产端的多元数字化农业软硬件设施、农业产业专业咨询服务、农产品采购加工以及销售端的市场数字化升级改造等多个关键领域,业务足迹遍布重庆、山东、新疆等诸多地区。
梦想的萌芽,在北大的沃土里深植。何辉谈道,在学校,不仅汲取了导师与前辈的宝贵经验与热忱相助,还得到了启动创业的悉心扶持与条件支撑。“对只身在校外闯荡的伙伴而言,学校的支持让人感到很温暖,像有港湾一样。”在北大的岁月里,个人的人生轨迹与祖国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立足于自身所学,全力以赴地去创造价值,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收获丰厚且意义深远的个人回报。就这样,何辉从北大启航,走向广阔无垠的乡村天地。
传播饱满的种子
何辉说,“微小之中蕴含着汇聚宏大的力量”。这在创业实践的漫漫征途中得以彰显,而放诸其他领域亦是同样。每一次积极的行动,每一份善良的心意……涓滴细流自能汇聚无限江河。
何辉曾多次参加支教活动。从斯里兰卡的棚屋到西南的山区,在跨越山海的支教路上,何辉与孩子们相互成就。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希望的传承。能为当地的孩子们讲讲课本中外面的世界,给他们注入不一样的活力,让他倍感价值。当何辉为当地的孩子们倾心教导之际,淳朴善良的当地人也以别样的温暖与感动回馈于他,使何辉在心灵深处“收获满满”。
在斯里兰卡支教期间,何辉寄宿在一位独身老人家中,即使语言不通,回忆起也是异乡中温暖的港湾。村里孩子们的眼神像冉冉升起的红日一样明亮,满溢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憧憬。无论是在课堂上充满活力地汲取知识,还是在课余尽情地嬉戏玩耍,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散发着蓬勃的朝气。这些珍贵的画面与情谊,都让何辉深深觉得,自己能够为这片土地贡献一份力量,能够与他们一同成长,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离开了支教地之后,何辉还会一直与孩子们保持着联系。曾有一位在西南地区支教时教过的小学六年级留守儿童,在时光悄然流转多年之后,主动联系上何辉,并激动地告知自己报考了北京的学校。收到学生的录取讯息,何辉不禁慨然,问及学生缘由,回复说是何老师在北京。那一刻,他感到无比欣慰。年幼时期的引导能持续到学生的成年,他希望将这份善意播撒到世界的更多角落,用教育照亮更多孩子的心灵。如若机会允许,他更打算去到非洲的旷野继续他的支教之路,让这股善意的微流温暖更多土地。
有想法才不会被圈养。回首创业历程,何辉认为迄今为止最大的成就,并非取得了多么耀眼的业绩,而是历经风雨洗礼,至今仍坚守在创业的道路上。热情不改、初心不辍,他依旧在这条道路上驰骋。谈及未来,何辉神采奕奕地向我们讲述他下一阶段的规划,言语间满是坚定与执着,那是他向着“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这一理想继续迈进的铿锵步伐。
玛丽·凯·阿什曾说:“伸手摘星星,即使一无所获,也不至于满手泥污”。他说,我们都要做摘星星的人,要向上伸展,既然有想法,为何不大胆去尝试。既然设定了目标,就要让理想照进现实。
“我们会经历这样那样的困惑、挫折和失败,但我们要始终相信坚韧不拔之志,定能助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